社區活動結束后,幾位老鄰居約在小區旁的餐館聚餐。菜一上桌,趙叔就盛了滿滿一碗米飯,夾起糖醋排骨大快朵頤。坐在對面的孫嬸看不下去了,笑著勸道:“老趙,你這吃飯的架勢,跟年輕小伙兒似的。現在都提倡吃飯吃八分飽,對身體好。”
趙叔抹了抹嘴,笑著反駁:“孫嬸,我這輩子就好這一口,吃飽了才有力氣。再說,吃得飽睡得香,身體倍兒棒!”“話可不是這么說,” 孫嬸認真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頓頓大魚大肉,吃太飽容易給腸胃增加負擔,還容易長胖,引發各種疾病。”
趙叔不以為然地搖搖頭:“我可不這么覺得。你看咱胡同口的劉大爺,都九十多了,每頓飯都吃得飽飽的,身體硬朗著呢。那些這不敢吃、那不敢吃,還總說只吃八分飽的,也沒見得多健康。”
孫嬸耐心解釋:“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以前物資匱乏,現在食物豐富,飲食觀念也得跟著變。吃八分飽既能保證營養,又不會給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兩人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誰也沒能說服誰......
“八分飽”到底是種什么感覺?
很多人會疑問,"八分飽"到底是什么感覺?為啥別人都說剛剛好,我卻總是拿捏不準?
其實它是一種 “胃里不覺得撐,但食欲已明顯下降” 的狀態 。此時對食物的渴望不再強烈,即使看到愛吃的菜也不會急切想多吃,咀嚼速度會自然放慢,甚至會下意識地想 “再吃幾口就夠了”。
從生理感受看,八分飽時腹部沒有緊繃感,彎腰或走動時不會覺得胃部有壓迫感,飯后 1-2 小時也不會出現腹脹、反酸等不適。與之相比,七分飽時仍有輕微饑餓感,十分飽則會感到胃部脹滿、呼吸略感沉重。
“吃飯八分飽”有什么好處和壞處?
從好處來說,這種飲食模式能減輕消化系統負擔,避免因過飽導致的胃脹、反酸等不適,尤其適合胃腸功能減弱的人群。同時,多項研究證實,適度熱量限制有助于穩定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胰島素抵抗,從而減少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風險。美國 CALERIE 試驗還發現,長期保持這種狀態能降低體內炎癥和氧化應激水平,延緩免疫衰老,甚至可能減緩端粒縮短速度,對延緩整體衰老進程有積極作用。
不過,若執行不當,“八分飽” 也可能帶來潛在風險。比如過度追求 “八分” 的量而忽視飲食質量,可能導致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關鍵營養素攝入不足,尤其對老年人或活動量較大的人來說,可能加速肌肉流失,引發乏力、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此外,部分人可能誤將 “八分飽” 等同于嚴格節食,長期熱量攝入過低會影響身體正常代謝。
因此,踐行 “八分飽” 的核心在于平衡。在控制總熱量的同時,確保每日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和必需營養素,根據自身年齡、活動量靈活調整,才能真正發揮其健康價值。
60歲后,吃飯要盡量做到這3點
60 歲后,消化系統功能逐漸衰退,飲食調理對健康尤為關鍵,做好這三點能有效降低疾病風險,提升生活質量。
1.少食多餐,細嚼慢咽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減弱,一次進食過多易加重腸胃負擔,引發消化不良。可將一日三餐改為四到六餐,每餐吃七八分飽。吃飯時充分咀嚼,不僅能減輕胃腸消化負擔,還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同時讓大腦及時接收到飽腹感信號,避免進食過量。
2.食物多樣,營養均衡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更需保證攝入全面的營養。主食粗細搭配,多吃全谷物、薯類;蔬菜種類要豐富,深色蔬菜應占一半以上;適量攝入魚、禽、蛋、瘦肉等優質蛋白,同時別忘了每天喝杯牛奶或吃些豆制品,補充鈣和蛋白質。
3.控鹽限糖減油
老年人味覺敏感度下降,易不自覺多放鹽糖,長期高鹽飲食會增加高血壓、腎病風險,高糖則可能誘發糖尿病。建議每日鹽攝入不超過 5 克,用天然香料(如蔥、姜、蒜)替代部分鹽,減少腌制食品、甜飲料攝入,保護血管與代謝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