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盡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教師,身體一直硬朗,每天早晨還堅持在公園打太極,結果一次體檢,卻被告知腎功能已經嚴重受損,必須長期透析。
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又不抽煙、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腎病?”類似的疑問,北京協和醫院的腎內科專家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好幾遍。最扎心的不是病情,而是病人們在確診前幾乎毫無察覺。
北京協和醫院對過往數千名腎衰竭患者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后,驚訝地發現:這些患者在走向腎功能衰竭的過程中,竟然存在著六個高度相似的特征,而這些共性,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誤解。
這些特征中有些看似“健康”的習慣,反而是“慢性腎病”的隱形推手。
腎臟的問題從不喧嘩,它習慣無聲地工作,直到問題嚴重了才現身。這,或許就是它最讓人防不勝防的地方。
第一類共性,就是長年高血壓卻不重視。高血壓在大眾眼里往往只是個“老年病”,每次量血壓就像走個過場,數值飄一飄也沒放心上。
但腎臟的血管就像是細密的灌溉系統,高血壓會讓這些“管道”長期承壓,逐漸變硬變窄,導致腎小球灌注不足。
結果就是腎臟的過濾功能越來越差,毒素排不出去,水腫、貧血、蛋白尿就接踵而來。
第二個共性,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很多患者在初期糖尿病階段就已經出現了微量白蛋白尿的跡象,但由于沒有癥狀,就被忽略了。
就像水龍頭滴水,前期看不出啥問題,時間久了水費嚇死人。血糖長期控制不當,會直接損傷腎小球,誘發糖尿病腎病。
根據協和的數據,接近一半的終末期腎病患者有糖尿病史。而其中不少人,吃藥斷斷續續,全靠“感覺”來控糖。
第三類共性讓人意外: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保健品。
不少人有一個習慣,腰酸背痛、膝蓋不適、頭痛牙痛,第一反應就是吃一片止痛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
這些藥物確實能“立竿見影”,但長期使用會對腎小管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再加上一些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標榜“養生”“排毒”,反而成了腎臟負擔的加速器。
第四個共性則藏在飲食習慣中:高鹽高蛋白飲食。很多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尤其是腌制品、火鍋、燒烤、辣條這些“人間美味”,幾乎頓頓離不開鈉。
而高蛋白飲食,尤其是動物蛋白攝入過多,也會加重腎臟的過濾負擔。腎臟就像一臺老舊的空調,外面溫度越高,它越吃力。
北京協和的研究指出,長期每天鈉攝入超過8克的人,腎功能下降的風險翻倍。
第五類共性,是忽視尿液異常信號。很多人以為只有尿頻、尿急才是問題,但早期腎病往往悄無聲息地藏在一泡“泡沫尿”里。
如果尿液總是泡沫豐富、久久不散,那可能是尿蛋白的表現。但十個人里有九個會說:“可能是水沖得急。”這種自我安慰,很容易耽誤早期干預的黃金時間。
第六類共性,是運動方式不當且作息紊亂。
運動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一些過度運動導致橫紋肌溶解的案例,直接引發急性腎損傷。而長期熬夜、不規律作息,也會影響腎臟的修復節律。
腎臟并不是全天候24小時都在興奮工作,它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這六個共性,看似都不嚴重,卻在年復一年的積累中,慢慢摧毀了腎臟的功能。問題是:我們該怎么辦?
定期體檢絕對不能忽視尿檢和腎功能指標。很多人做體檢只看血壓、心電圖和肝功能,腎功能反而被忽略。
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腎小球濾過率這些指標,才是判斷腎健康的關鍵。不要等到臉腫、尿少了才去查,那時候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時機。
要懂得和自己的腎臟“和解”。這意味著,控制鹽分、不過量蛋白、戒除濫用藥物。
比如鹽的替代品——香草、檸檬汁、胡椒粉,可以減少對鈉的依賴;蛋白質則建議優先攝入植物蛋白和富含白蛋白的食物,比如豆腐、雞蛋清。
控制慢性病是保護腎臟的根本。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應當定期復查尿蛋白和腎功能,必要時使用有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比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
再說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冷知識:喝水并不是越多越好。很多人聽說“多喝水能排毒”,于是一天喝五六升水,反而導致電解質紊亂,對腎臟形成負擔。
正常成年人每日飲水量約在1500到2000毫升之間,具體要根據出汗量、氣溫等調整。
腎臟是身體的“沉默管家”,它不會大聲抱怨,但一旦“辭職”,后果極其嚴重。
慢性腎病一旦發展到終末期,往往只能選擇透析或腎移植,而這兩種方式,不僅耗費極大,還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更很多人對腎病有誤解。比如:“腎不好會腰疼”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大多數慢性腎病患者,腰部根本沒有明顯不適,真正的警告信號,往往藏在體檢報告里。
別等到癥狀出現才重視,那時候已是“亡羊補牢”。
腎臟的“沉默寡言”,并不是我們忽視它的理由。正是因為它不吭聲,我們更要主動去了解它、關心它。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位退休教師,她的經歷并非個例,而是千千萬萬中老年人的縮影。如果大家能早一點了解這些共性,或許就能早一步保護好腎臟,少走很多彎路。
生活中要少點“想當然”,多點“講科學”。
不要被所謂的“養生秘方”忽悠,也別迷信“無癥狀就是健康”。真正的健康,是看不見的細節,是我們每天做出的一個個小選擇。
腎臟,就像是一臺復雜精密的凈水器,如果我們不斷往里面倒沙子、倒油,再好的機器也撐不住。保護腎臟,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未來的生活質量。
關鍵在于早發現、早干預、早調整。真正的健康,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理解與選擇。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慢性腎臟病防控指南》 2.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臨床研究數據匯編(2023年版) 3. 《中華腎臟病雜志》2022年第38卷第10期發布的腎功能衰竭流行病學研究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