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補藏書紀事詩箋證》序一
文 | 沈津
紀事詩乃以詩為主體,并加以“注文”記載歷史,其或單章敘一人一事,或以組詩敘一地數事。實際上,紀事詩這種體裁,在歷代詩文集中并不多見。自清初至今,以紀事詩命名之書約有三十余種,最早者或為雍正間果親王的《奉使紀事詩》,再乾隆時許承基輯《玉岑樓紀事詩》、嘉慶間湯運泰撰《金源紀事詩》、道光間成書撰《避暑山莊紀事詩》、咸豐間東郭子等撰《杭城辛酉紀事詩》、同治間彭崧毓撰《云南風土紀事詩》、光緒間陳毅撰《東陵紀事詩》、宣統間盧奕春撰《乍浦紀事詩》、民國間黃棣華撰《負暄山館六十紀事詩鈔》、現代李右之撰《六十年來上海地方見聞紀事詩》等,而僅光緒一朝便多達十二種。而近現代最著名者,應推劉成禺的《洪憲紀事詩》,以袁世凱稱帝為題材,收詩約300首。每首詩后附長篇注釋,敘述當時事實經過,或摘引時人記述。
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是我過去在工作或寫作中經常要參考使用的一部工具書。此書以藏書家事跡為主題,加以吟詠,較之以上各書更為專門。全書收錄五代至清末藏書家1100余人,每人各冠以七言絕句一首,再以散文縷述每位藏書家的生平、藏書特點、研究專長、主要著述及所作貢獻。內容涉及藏書、刻書、勘書、收書、抄書、讀書、版本、目錄以及書林掌故等,是研究我國藏書史的重要著作。此書自清宣統二年(1910)刊刻出版后,在版本目錄學界以及文獻學界有很大影響,它讓后來的研究者得到一種啟示,即在古代藏書史的研究上這是一種新的途徑。
不過,《藏書紀事詩》畢竟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作,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若干錯誤和缺漏,有些史料有明顯訛誤。對此,王欣夫先生進行了大量糾謬補缺的工作,他將平時所見各省地方志、各家藏書志以及文集、筆記中有關材料,隨手摘錄于葉書刻本的書眉上,這些批語,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頗具規模。后由王先生的弟子徐鵬先生予以輯錄,整理成《藏書紀事詩補正》一書,1989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開出版。
自葉氏《藏書紀事詩》出版后,有不少賡續之作。如新近出版的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收錄明代到近現代藏書家423位。民國間,倫明撰有《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收辛亥以來藏書家149人,開創了斷代藏書紀事詩體。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收廣東藏書家54人。“文革”后,周退密、宋路霞合撰《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收近代以來上海地區出生及客居滬瀆的藏書家60人。蔡貴華《揚州近代藏書紀事詩》收近代揚州藏書家15人。徐、周、宋、蔡所撰,可視作地方性的藏書紀事詩。
此《續補藏書紀事詩》,王謇所撰。王謇(1888—1969),原名鼎,字培春,又字佩諍,號瓠廬,晚署瓠叟。1917年,三十歲時改名謇。江蘇吳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以童齡錄取元邑庠生,蜚聲鄉里間。年未弱冠,從蘇州名宿沈修學習考據,后從黃人、金天翮、章炳麟、吳梅、葉德輝、鄧邦述諸大師問學。1915年畢業于東吳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生從事文教事業,歷任《吳縣志》協纂,蘇州女中教務主任,振華女中副校長,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部主任,館刊總編輯,國學會副主任干事,章氏國學講習會講師。1937年移居上海,執教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院校。嗜古成癖,博學多才,善治諸子,精熟吳中文獻掌故。并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為保護吳中古墓、玄妙觀照墻、韓世忠墓碣及圖書館珍貴古籍,奔走呼號,不遺余力。家有海粟樓,所藏多清人詞集、鄉邦文獻,佳槧善抄甚富。移居上海后,在愚園路寓筑流碧精舍,所藏多為行篋中之精品。“文革”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遺書大半散失。一生勤于撰述,著有《宋平江城坊考》《西廂記注釋》《吳縣志校補》《書目答問版本疏證》等。其《先秦漢魏兩晉南北朝群書校釋》,除《鹽鐵論札記》一種刊印行世外,其余書稿或散佚,或未及整理刊行。
王氏此書,系受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之啟迪而作,書中“倫明”詩傳云:“(倫明)因見葉鞠裳(昌熾)《藏書紀事詩》尚有可續補者,乃作《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載天津《正風》雜志。拙詩之作,蓋由先生啟之也。”由此可見其撰作之淵源。全書依葉氏體例,補作詩120余首,共收錄145人,偏重江蘇、浙江兩省,旁及安徽、廣東等地,中有王氏熟識者,亦有獲聞自師友親朋者。書中所收諸家并非皆以藏書名世,有學者如汪振民、王樹枏、朱曼君、沈福庭、武延緒、吳保初、羅惇曧、王季點、徐紹楨等,所藏之書,多為日用參看之物。
王佩諍先生晚年,友人集資將此稿刻蠟紙油印,其曾手自批校。1987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油印本標點出版,未參考王氏手校本及校勘記,實多舛誤。后出各版,多以此為據,輾轉翻印,雖經校改,仍無精善之本可用。佩諍先生曾孫王學雷兄,年富力強,能傳家學,執教之暇,宵衣旰食,網羅先人遺書,已整理出版《海粟樓叢稿》《瓠廬筆記》等。今費數年之力,箋注、校證《續補藏書紀事詩》。書名“箋證”,乃注釋之一種。《毛詩》篇首“鄭氏箋”孔穎達疏:“鄭于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意,故特稱為箋。”《箋證》所據,多前人日記、傳記、家譜、方志、別集、雜記、書跋等,征之家藏佩諍先生遺書,有詳有簡,夢影前塵,近人學行,得以彰顯,掌故逸聞,增我新知。部分鮮少人知之事也借《箋證》而得以披露,如顧建勛藏清人詞集五百余種;陸鳴岡日記專藏,俱為六丁所攝,而救火警士坐視不救;程守中收小部僻書,品種繁富。至于王其毅、丁惠康、王培蓀、丁祖蔭、李根源之材料,也可補它文之不足,于近世藏書家故實之考訂、藏書源流之研究皆有裨益。書后附錄與本書相關之資料、作者著述中與本書相關之資料、友人文字(信札、作者生平及評述)、書目及捐獻吳中文獻清單等,頗有價值。有不少地方上的小名家著作,當年所印不多,流傳稀少,不能因版本時代較近而輕視也。《箋證》又據清稿本及作者散存手稿作“補遺”,得12人,皆未見于通行諸本,尤足珍視。
明清以降,吳邑人才輩出,近現代版本目錄學界即有顧廷龍、潘景鄭、王欣夫、王謇諸先生。先師顧廷龍、潘景鄭二先生與王先生相交五十年之久,往還走動,皆為圖書之事。津編《顧廷龍年譜》即有涉及王氏記載二十條。始自1933年8月29日,頡剛先生致函顧師,告知已囑佩諍先生代奉上唱本若干冊及中央圖書館所擬《四庫未刊珍本目》事。顧師晚年撰文,曾借閱佩諍先生遺書,學雷兄攜書面謁,接談之下,亦獲贊許。今其《箋證》告成,為《藏書紀事詩》系列增一狐之腋,并將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囑弁其首,余嘉其志而序焉。
沈津
2018年8月18日
于美國波士頓之慕維居
《續補藏書紀事詩箋證》
編著者:王謇著 王學雷箋證
定價:168.00元
裝幀開本:精裝16開
ISBN:978-7-5013-7176-1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綜合編輯室
供稿 | 潘云俠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點擊"閱讀原文",到國圖出版社官方微店購買;或聯系發行部:010-8800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