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莽為巨浸,晴空變作漏天",時間過得真快,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位,同時太陽也位置也剛好到達黃經105°時,我們就迎來小暑節氣!
小暑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11個節氣,夏季里的第五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公歷7月6-8日之間交節,今年是在7月7日這天的凌晨,屬于民間說法中的“夜晚小暑”。
老話說:“白天小暑熱得哭,夜晚小暑把扇丟”,意思是說,如果當年小暑節氣交節在白天的話,那么就預示著后續天氣可能會酷熱難耐。反之,如果小暑節氣交節在夜晚的話,那么就預示著后續的三伏天期間陰雨天氣可能會比較多,暑氣相對溫和,甚至比較涼爽。
今年是“夜晚小暑”,意味著今年的小暑過后,陰雨天氣可能會比較多,天氣相對涼爽一些。
在古代,小暑不僅重要的節氣,人們還把它當作一個節日來過,有“吃新米、祈豐收”的習俗。
古人云:"小暑食新,五谷豐登"。此時新麥、早稻已收,人們將新米磨面做糕餅,寓意"吃辛(苦)",祈求風調雨順。部分地區還會在小暑這天祭祀土地神,感恩豐收。
小暑天氣炎熱,在飲食方面要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葷,少吃油炸爆炒的食品。飯菜品種要多樣化,飲食調補以清補為主。清補能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常食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助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小暑到了,不論多忙,記得:1不出、2不吃、3不洗、4不坐,別大意!
一、小暑“1不出”
1、中午高溫時段別出門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進入小暑后,氣溫進一步上升了,尤其是正午十分更是酷熱。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外出勞作或者運動,就容易出現中暑的情況。
因此,建議中午高溫時段別出門,尤其是老年人想外出最好是選清晨或傍晚,農民勞作避開烈日時段。如果,出現頭暈、惡心、大汗淋漓,速到陰涼處補水。
二、小暑“2不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陽氣旺盛,但是我們這個時候人體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脾胃相對虛弱,像冰鎮飲料、冰淇淋、冰啤酒等就要少吃或者不吃了,容易引發胃痛腹瀉。
像老話“夏吃冷淘冰雪,久必傷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天氣實在太熱,想解暑的話,我們可以選綠豆湯、酸梅湯。
三、小暑“3不洗”
小暑后,天氣更加炎熱了,我們外出勞作或者活動,容易大汗淋漓。建議大家,不要一回到就馬上沖冷水澡。因為,高溫下毛孔張開,冷水澡會逼停散熱,導致寒濕入侵,誘發感冒、關節痛。
所以,我們可以用溫水洗澡,擦干后喝杯姜棗茶驅寒。
四、小暑“4不坐”
小暑過后,不僅天氣炎熱,降雨也增多了,尤其是暴雨天氣會經常光顧。老話說“夏不坐木”,這些露天木椅容易吸潮,久坐易讓濕氣入體,引發不適。建議大家戶外坐木凳前墊層衣物或報紙來隔濕,以免濕氣入體。
此外,進入小暑后,建議大家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油膩或者油糖混合物,可以多吃冬瓜、苦瓜、蓮子等一些食物。
總之,小暑是盛夏的“開場哨”,今年是“夜晚小暑”或帶來一絲清涼,但濕熱交加仍需警惕!牢記老祖宗的智慧,健康度過“苦夏”。轉發提醒家人朋友,平安入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