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畫如晤 讀畫養年——觀劉正惲先生山水畫有感
作者 徐子坤
中國畫,最講氣韻,山水畫尤甚。
氣韻于畫,絕非山中云煙霧靄、溪邊蘭蕙荇蓮,而是書卷況味,神采情趣,是依物類具象為顯表,得四時寒暑之意涵。“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前人興感才有此論述。可見,氣韻不是外在筆墨,而是內在精神情感;不是忽略章法技法,而是更看重畫者與觀者之心息相通,更著意與天地自然相往來,是中得心源,博學廣識之外化表達。
美學家宗白華在《中國藝術的意境》一文中說:“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此境,即是氣韻。
南齊謝赫于《古畫品錄》中列舉畫之六法,依次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采、經營位置、傳移摹寫。氣韻為先,由此奠定中國畫美學法則根本,也成為后來文人畫與匠人風格最主要區別。
南朝王微《敘畫》,“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髣髴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呼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情、景、意、志,人與物,人與自然互映合一情境交融,氣韻盡致生機盎然,文人畫之可貴亦源于此。
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文人不必會畫畫,但好畫家必是文人,他們要能達理、通情、應手、得心,要能以文人情趣、文人修養表達自我所見、所想、所愿、所求。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言:“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近代陳師曾更是直言: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寄于一畫,前賢深永,一語金針。
乙巳夏五,筆者有幸拜觀津門劉正惲先生畫作,著實眼前一亮:山居市隱,白云怡意;水月松風,清泉洗心;紙上芳華,胸中海岳;心神寫照,氣韻悠揚。
正惲先生師承姚有多、許麟廬、梁崎諸先生,法傳有序,遵古不泥,于畫壇深研有年。花鳥、人物、山水無不涉及無不精擅,當下正值人藝俱老會通之際。其畫風既有姚先生之形神兼備、又具許先生之鮮明靈動、還深得聵叟之古雅蒼渾。
吳玉如夫子曾言:書畫可以養年,養年者養心也,心靜始可言養。觀正惲先生山水,更知夫子所言不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