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個反常識的事,那就是控制區(qū)遠遠小于清廷的南明政權往往是兵力更充沛的那一方,這一現(xiàn)象哪怕是在明清雙方控制區(qū)面積完全不對等的福建也是如此。
青銅百子銃和弗朗機。
如清順治十二年十月初二,兩廣總督李率泰所作的有關鄭軍攻克廣東部分城市的事本。普寧縣在九月初二日開城投降,在十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二日占據澄??h城的清朝地方官員棄城而去,這兩座縣城沒什么可說的,基本上沒有發(fā)生太激烈的戰(zhàn)斗。南明軍隊和清軍展開激烈爭奪的是揭陽縣城,雙方的軍隊圍繞著這座縣城展開了四十余天的膠著血戰(zhàn),最終實在堅持不下去的清軍憑借自身兵員過硬的戰(zhàn)斗素質成功突圍。
明軍的飛碟狀鐵盔。
按照清方的一手史料,鄭軍包圍揭陽縣城是在這一年的八月初四。還是按照清方史料,清軍在圍城前夕曾經取得了襲擊鄭軍哨船艦隊的勝利。到九月末清軍終于堅持不住了,于是棄城而去。
清軍騎兵。
咱們可以先看看明清雙方參戰(zhàn)的兵力,先說明軍,清饒平總兵吳六奇標下將領鄭永在七月中旬匯報說“紅頭賊赫提督已自水路至揭陽,黃提督、萬提督兩鎮(zhèn)逆賊由黃岡而來,每提督統(tǒng)轄七鎮(zhèn),每小鎮(zhèn)領兵千余?;鹋埔阎另偈l(wèi),其扎營何地,尚未探明”這個所謂的赫提督就是赫文興,黃提督就是黃 廷,萬提督就是萬禮。三個人一人統(tǒng)轄七鎮(zhèn)官兵,每一鎮(zhèn)有1000多人,三七二十一,也就是說這三個明軍提督的總兵力大概在21000人。
青銅火器。
按前往漳州(此事已落入鄭成功之手)方向打探消息的清軍探子的說法,第一鄭軍此次出兵并不是只沖著揭陽,其二鄭軍出動的兵力也遠遠不止這三個提督“本月初五、初六兩日,鄭逆來到漳州,簡拔兵士,遺萬、黃二提督由黃岡而來,派藍、赫兩提督自海乘船而至,揚言將潮州諸城夷為平地,將揭陽城蕩滌數尺”此時已經是壓力山大的潮州總兵劉伯祿在七月二十九日稱“據標下把總楊生稟報,據詔安來告,賊萬鎮(zhèn)七月初十日晚已達云霄,其后赫、黃、蕭三鎮(zhèn)將率兵數萬前來,水陸并進,欲往赴揭陽、澄海二縣劫糧等情”這里又多了一個蕭姓將領,但大概率不是中沖鎮(zhèn)的將領蕭拱宸。
明軍。
然后咱們再對比一下先王實錄“遣前提督黃 廷統(tǒng)轄戎旗鎮(zhèn)、左右先鋒等共十二鎮(zhèn),由漳浦、詔安巡下潮州,駐兵征餉”鄭軍此次南下的兵力總計十二鎮(zhèn),因為不同鎮(zhèn)人數不同,同一鎮(zhèn)在不同時期人數也不相同,所以暫時還是無法從南明官方史料中找到推翻清方記錄明軍人數的依據。
明代畫作中的棉甲步兵。
再說清軍,按照劉伯祿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塘報“八月二十五日,據總兵官劉伯祿塘報:八月初六日,據駐守揭陽本標下中軍兼署左營游擊事楊倫報稱,初五日申時,閩賊船自南北兩河并進,兩面礌炮夾擊,情甚緊迫,請派兵援助等情。又標下管隊翁平報,閩逆于登岡萬力橋、青馬山一帶下扎九營,焚宅劫掠等語。據此,本鎮(zhèn)一面飛檄駐軍將官,堅守城池,一面調撥二王兵丁及本鎮(zhèn)下二營,城廂、關廂之精銳,于初六、初七兩日直撲賊營,正待交鋒,逆賊撤守萬力橋,避而不戰(zhàn),雙方相持良久”也就是說前期參戰(zhàn)清軍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揭陽守軍,其將領是駐守揭陽本標下中軍兼署左營游擊事楊倫;第二部分是自潮州方向而來的潮州總兵劉伯祿部人馬,有二營;第三部分就是平南王府和靖南王府的援兵。
鐵甲和鐵盔。
而后來又有清饒平總兵吳六奇的援軍2000余人“本月(八月)初九日本鎮(zhèn)親率平南王屬下守備文虎、張光祖等馬步官兵及本鎮(zhèn)下左右二營,城廂官兵共二千人,馳赴揭陽”。
清世祖實錄記載潮州總兵標營“潮州府總兵官一員,馬步兵二千名,分為左右二營,中軍兼管左營游擊一員,兵一千名,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右營游擊一員,兵一千名,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鎮(zhèn)標旗鼓守備一員”也就是說潮州總兵之下有游擊兩名,左營游擊兼任潮州總兵標營中軍。
綠營騎兵。
饒平總兵吳六奇就不多說了,這個他自己說得很清楚,是帶了2000名士兵參戰(zhàn),當然他這2000人不僅包括他本部的兵馬,還包括一部分平南王府靖南王府的人馬。除了以上這些軍隊還有一些小股援軍比如“十日傍晚,原總兵官蔡元派兵三百,來至軍前,此情宜應行文曉諭”還有一部分惠州清軍“據此,除調撥二王、游擊白萬菊、衡成良,本巡標下右營游擊莊棟梁各率官兵,連同惠州營軍星援助剿外,該臣與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及兩廣總督李率泰會議”而惠州清軍的總兵力有多少呢“惠州府副將一員,馬步兵二千名,分為左右二營,中軍兼管左營都司一員,兵一千名,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右營都司一員,兵一千名,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也就2000人,這2000兵肯定不能全動。
披甲騎兵。
所以總結一下,參戰(zhàn)的清軍包括潮州府城清軍2000余人,饒平總兵吳六奇部2000余人,惠州清軍2000余人,原任總兵官蔡元派來的300名士兵,以及數量不明的平南王、靖南王府的綠旗漢兵,這部分人肯定也不會太多,而以上潮州、惠州二府城之兵也不可能全部出動。所以算來算去,清軍總兵力也不會超過5000人。
用紅布裹頭的明軍步兵。
而且按照之前劉伯祿的說法,潮州清軍的狀態(tài)是非常糟糕的,只舉一個例子,那就是戰(zhàn)馬問題“臣更有所請者,潮州營馬每日供稻谷五升,遇秋夏放青之季則不給稻谷。戶部官員因時局所迫,出此節(jié)省之計。臣睹時艱,豈敢置百姓困苦而不顧?唯稻谷有皮,不如豆子,且升斗數量又 少,馬食后無力,羸弱致死。馬死,窮困兵丁則要白白受罰,即使打斷骨頭亦無從賠償。西北乃為產馬之地,馬價不過二三十兩銀”。
清代的銀錠。
“潮州原非產馬之地,亦非馬匹聚集處,馬價高達百八十兩 銀子。城 外 民田,肥沃者一半在水中,陸地上多為沙石之地,無適于放牧之水草豐美之地。不加添稻谷,馬倒斃日多。營死一馬,于國則少一馬之力,于兵丁則因無力賠償而多懷叛逃之心。故此 復 詳實直陳。戰(zhàn)馬不可不強壯,伏乞皇上念及潮州正值用兵用馬之際,一體加恩,依粵省王屬之例,一匹馬每日撥給稻谷八十升。如此,馬則膘肥體壯,益于奔馳征戰(zhàn)。伏乞容鑒”。
清代的銀錠。
劉伯祿所寫的這篇有關潮州清軍實際情況的文書是很長的,只挑選了一部分有關戰(zhàn)馬的,即使是這樣那也足夠難繃了。潮州清軍的戰(zhàn)馬,一匹戰(zhàn)馬每天只給稻谷五升,然后更重量級的就是夏秋放青之季,就是理論上可以讓戰(zhàn)馬出去吃草的時候,就不給稻谷了,可問題在于按照劉伯祿的說法潮州周圍就沒有幾個能夠適合放牧的地方。馬沒有東西吃,那馬就死了,一匹馬要價白銀180兩,這么多錢還得讓士兵去賠,那綠營兵每個月也就一兩五的工資加上一部分分來的米,這怎么賠得起呢?
清軍。
而地方綠營兵主要的作戰(zhàn)力量就是騎兵,戰(zhàn)馬對騎兵的意義不言而喻。
但實際上綠營漢軍就是靠著這種爛到極致的軍備打出了相當不錯的戰(zhàn)績:在明鄭數萬大軍的包圍之下苦戰(zhàn)了數十日,潮州方面的清軍以陣亡81人,受傷17人的代價成功突圍而去,但注意這個傷亡是不包括兩藩兵以及吳六奇部的,至于鄭軍的損失,按照澄??h令南仲的說法“閩賊(明鄭軍)奪取揭陽,賊死萬余”只能說這個數字看看就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