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龍顏大悅 耶律德光)
遼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來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個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
開心壞了。
自己的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打遍草原大漠無敵手,可只要南下,總是吃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被地理因素限制住了。
太祖一生,不弱于人,他都沒能突破這道障礙,如今便宜卻讓自己占完了。
石敬瑭說稱臣,給錢,對耶律德光來說都無所謂,最主要是這個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是太想要得到了。
作為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包含了長城的重要關隘,以及各種各樣的崇山峻嶺,簡單概括就是易守難攻,契丹如果得到燕云十六州,那行了,直接就等于是拆除了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北部防線。
這無論是后唐,還是后唐之后的中原政權,門戶通開,契丹人是隨時隨地,想來就來。
以前阿保機南下劫掠或交戰(zhàn),他必須要突破長城防線,如此險地,一旦動兵,契丹軍隊將要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后勤壓力。
風險是,你翻山越嶺的時候,中原軍隊就能出其不意,趁其不備的對你發(fā)動進攻,后勤壓力是,這路不好走,糧食你就運的慢,運的麻煩,參考一下當年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其實未必是蜀軍的戰(zhàn)斗力不行,而多半是吃了糧草運輸?shù)奶潯?/p>
現(xiàn)在好了,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掌握了,契丹是進可攻,退可守,主動權一下子全丟了。
何況,燕云地區(qū),你聽起來好像是邊塞之地,好像發(fā)展不好,實際上那是當時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人口相當稠密的農(nóng)耕區(qū)。
(幽燕之地)
這么一塊風水寶地落到契丹人的手里,契丹的經(jīng)濟實力,人口基數(shù)都會大大增強,何況契丹本身就積極吸納漢文化,這回在燕云地區(qū)又將獲得大量掌握先進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技術的漢人,所以石敬瑭的來信和許諾,對耶律德光來說,那和中彩票是一樣的。
耶律德光沒有半點猶豫,他立刻親率騎兵五萬,從雁門關而入,準備支援石敬瑭。
契丹軍一路疾馳,直抵晉陽,并在晉陽城下就地擊敗了圍城的后唐軍。
這個時候的后唐軍,只是戰(zhàn)敗,而不是覆滅,所以后唐將領高行周,符彥卿在契丹軍隊以東重新集結兵力進攻,而張敬達和楊光遠則在契丹軍隊以西發(fā)動進攻,想要來個夾擊。
當然,還是失敗了。
很可惜,當時的契丹軍隊的戰(zhàn)斗力,比較高,可以說遠超中原軍隊。
其一,是契丹當時全民皆兵,只要男子成年,就必須服兵役,所以在數(shù)量上他們有優(yōu)勢,只要打仗,就能立刻組織起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
其二,契丹的兵種,主要是騎兵,而后唐的軍隊,主要是步兵,當然也有騎兵,但是少,而且后唐騎兵乘騎的馬匹素質,普遍不如契丹騎兵的馬,契丹兵的馬,是蒙古馬,耐力佳,適應性強,不挑伙食胃口好,非常的適合長途奔襲和閃電作戰(zhàn)。
其三,契丹的士兵們,普遍在騎射本領上都很出眾,他們使用一種類似于今天的復合反曲弓,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配合上他們的戰(zhàn)馬,那就是古代高速機動部隊。
其四,我們總是下意識的,會把游牧民族,比如契丹人,契丹兵,想象的很野蠻,很粗獷,認為他們沒有紀律,不聽指揮,完全就是尚未開化的野蠻人,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契丹的兩代君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都堪稱明主,他們打造了可靠的隊伍,建立了嚴明的軍紀,相比之下中原軍隊中人人自危,動輒嘩變,契丹人的紀律性可能還會更高一點。
(契丹士兵 壁畫)
其五,耶律德光不愧是和太祖身經(jīng)百戰(zhàn)練出來的雄主,他在戰(zhàn)術指揮上很有一套,我們來看記載:
契丹遣輕騎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陳...契丹伏兵自東北起,沖唐兵斷而為二...契丹縱兵乘之,唐兵大敗?!顿Y治通鑒·卷二百八十》
您可以看得出來,盡管在人數(shù),裝備,戰(zhàn)斗力上都有明顯優(yōu)勢,但耶律德光并不輕敵冒進,而是采用了“誘敵深入,迂回包抄,騎射消耗,趁機突擊”這樣的戰(zhàn)術,一下子就把后唐軍隊給打了個措手不及。
想一下,你的面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支契丹軍隊,這支契丹軍隊,一開始只派一支小股部隊和你交戰(zhàn),假裝打不過你,你認為有機可乘,所以你就帶領主力猛追。
你在前邊追著呢,人家的主力軍隊因為是騎兵,跑得快,人家已經(jīng)偷偷的繞到了你的身后,開始攻擊你的后軍了。
你正要調(diào)轉身形,積極防御,結果突然發(fā)現(xiàn),怎么四面八方都是騎兵?這些騎兵是轉圈射箭,火力密集,讓你難以招架,怎么躲都躲不了,純純成了活靶子。
最后,等你手忙腳亂,陣腳大亂,契丹人中的重甲部隊再向你發(fā)起猛沖。
絕望,實在是絕望。
張敬達也是一代名將,但是這樣的戰(zhàn)術和打法,他不能抵擋,最終落敗,但是要說張敬達也真的是有韌性,打了敗仗,他不退走,反而是就地修筑營寨,收攏殘兵,要和契丹人做長期對峙。
的確,當時的張敬達,就算是接連慘敗,但他手里仍然有兵五萬,戰(zhàn)馬一萬,完全有能力再和契丹人all in一把。
只是,從來都是將效死,卒先潰,張敬達孤旌獨奮,可他手下的將士們確是眾櫓皆降。
(大戰(zhàn)過后)
因為張敬達是扎寨防守嘛,當務之急他必須要突圍出去,部將高行周和符彥卿幾次突圍都無功而返,士卒大多死傷,士氣很差,那這個時候另外兩個部將,一個安審琦,一個楊光遠,倆人就勸張敬達,說再這么耗下去,也是死路一條,我看還不如投降于契丹人。
當時的情況是:
眾寡不敵,皆無功,芻糧俱竭,削柿淘糞以飼馬,馬相啖,尾鬣皆禿,死則將士分食之,《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
張敬達所部,他們多次嘗試突圍,都失敗了,糧草也因此而耗盡,士卒們沒飯吃,只好刮削樹皮,淘洗馬糞,至于戰(zhàn)馬,也吃不上糧草,據(jù)說餓的這些馬相互啃咬,把尾巴和鬃毛都被啃禿了,戰(zhàn)馬陸續(xù)死去之后,士卒們又開始分食馬肉。
現(xiàn)代社會,吃飽穿暖,豐衣足食,很多人是寧愿挨餓也要減肥,很少有人真的體會過饑腸轆轆,吃不上飯的感覺,正是因為我們很少體會這種感覺,所以我們總是認為饑餓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回首歷史,回看封建時代,饑餓卻始終如影隨形,那個時候的人,真的是會餓死的。
現(xiàn)在你找來一個年輕人,你說一個人餓死了,他只會覺得魔幻。
翻看史書,人相食,人餓死,易子而食,食土而死的記載,卻是比比皆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如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中,則更加常見。
當饑餓和餓死的威脅籠罩到張敬達的軍隊中時,士卒們的生理本能將會壓倒忠誠,他們的胃袋將會比心臟更早投降。
但是,張敬達不投降。
他也餓,他也害怕,他也沮喪,他也怕死,他也被不良情緒所感染,但是他就是不投降。
為什么?
因為人類最鋒利的武器,從來都不是牙齒,而是咬緊牙關里鎖住的靈魂。
眾將請降,張敬達則一字一句的說:
我受明宗和當今天子的恩情,為將卻打了敗仗,已經(jīng)是很大的罪過了,又怎么敢投降呢?我想援軍一定很快就到了,請大家再跟我堅持一下,如果援軍始終不到,那么請諸位斬掉我的頭顱,然后拿著我的頭去邀功請賞!
(寧死不降 張敬達)
張敬達的意思是,你們愿意投降就投降,我張敬達,誓死不降。
可惜啊,張敬達的一番慷慨陳詞,沒有喚起軍中男兒的血性,在一個清冷的早上,他被部將楊光遠偷襲,楊光遠將他殺死,然后攜著他的尸體,帶領大軍投降了耶律德光。
對耶律德光來說,張敬達作為敵人,無疑是讓人頭痛的,因為張敬達的獸窮則嚙,負隅頑抗,這在極大程度上拖慢了耶律德光南下的步伐,可是在得知了張敬達的死訊之后,耶律德光卻并沒有歡呼雀躍,而是對著自己的士卒和前來投降的將士們沉痛的說:
為人臣者,當如此!
耶律德光收斂了張敬達的遺骨,將他厚葬一番,甚至就連石敬瑭,后來做了皇帝之后,也對張敬達十分欣賞,石敬瑭找到了張敬達的家人,供養(yǎng)他們的祿米,張敬達生前的財產(chǎn),石敬瑭也全都還給了張敬達的后人。
耶律德光也好,石敬瑭也罷,在這場戰(zhàn)爭里,他們是勝利者,但是他們并不鄙夷唾棄失敗者,反而把失敗者當成了道德的標桿。
這足以說明,無論胡漢,無論治亂,總得有人仰望星空,即便是在武力至上的五代,統(tǒng)治者仍然不得不向忠義價值觀低頭,作為梟雄,作為那個時代的割據(jù)統(tǒng)治者,他們都深刻的明白——
暴力可以贏得戰(zhàn)場,但只有道德才能贏得歷史。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
張萌.燕云十六州地區(qū)遼代紀年墓研究.東方收藏,2022
王振芳,王濤.五代時期后唐軍征晉陽之戰(zhàn)地名糾誤.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