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在開元末年,天寶年間,不管是東北還是西北、西南,唐廷的戰爭此起彼伏,其中影響深遠的有2場,即:三征南詔之敗、怛羅斯之敗。
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來自東北、西北、西南的3場戰爭。
1、東北戰線:渤海國對唐朝的戰與和
阿保機打出了遼朝,阿骨打打出了金朝,努爾哈赤打出了大清王朝。一個“打”字,寫出了這塊土地的歷史。
在這之前,這塊土地上有個名氣不太顯揚的大祚榮。說名氣不太顯揚,只是對后世而言,從武則天掌政到玄宗時期,他在唐廷是個頗有知名度的人物。作為靺鞨族粟末部的酋長,趁契丹進攻河北阻斷唐廷對東北控制時,他率部遷徙及到松花江上游,拓地2000里,自立為振國國王。
大祚榮打出塊地盤,儼然一方主人。主人僅限于境內,在外還得尋找一個強國支持,前思后慮,他最終把臣服表獻給了西鄰東突厥。因為東北不能失控,然契丹橫隔其間又鞭長莫及,所以唐廷送去一紙人情,讓大祚榮當了渤海王。
玄宗和大祚榮相處了7年,7年中相安無事,使團來往,貿易不斷。得利的是大祚榮,唐文化的輸入,使渤海迅速跨入文明行列,幾乎成了新羅的翻版。
以后,大武藝承襲了渤海王的頭銜。新王不是守成之輩,他要把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唐廷感到了不安,渤海坐大于東北局勢不利,派軍遠征又不是時候。經過智囊團的討論,決定在黑龍江流域建立羈縻州,壓制渤海向北發展。當地靺鞨族黑水部懼怕渤海的鯨吞,正想借唐廷之力維護安全。雙方各取所需,建立了一條隱形的黑水防線。
這下輪到大武藝不安了,他看出形勢不妙,有兩面受敵之危險,斷言黑水和唐合謀,將攻其腹背。他當機立斷,作出了向黑水進攻的部署。
部署不可謂不妥,可統帥卻選錯了人。統帥是大武藝的嫡親弟弟大門藝,他曾作為質子在長安長期生活過,對唐的國力有著深刻的感受。出于對本國利益著想,他不贊成王兄的魯莽做法,理由是:“討伐黑水,即是對抗唐廷。唐軍人眾馬強,超過我萬倍,一旦結怨,當自取滅亡。此事切不可為!”
大武藝不愿聽,也不想聽這膽怯的話,命令部隊按期行動。
大門藝到達邊境,再次上書請王兄清醒考慮,大武藝認為大門藝卑怯無能,更換統帥,準備將他召回處死。大門藝聞訊放棄部隊,逃往洛陽要求政治避難。
玄宗答應了大門藝的請求,由此引起了長達數年的外交糾紛。大武藝以朝貢為名,遣使前來數落大門藝的罪行,要求將這個叛臣就地正法。玄宗既不想和渤海軍事對抗,又要保護親唐的避難者,二難之間采取瞞天過海之術,安排大門藝去中亞任職,對使者則說已將大門藝流放嶺南。大武藝認可了折衷辦法。當他了解到真相后,給玄宗與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大國應示人以信,豈能欺騙!今大門藝未往嶺南,請誅殺!”
玄宗一讓再讓,請大門藝權且去嶺南居住,以對大武藝有所交代。
表面上,兩國使團川流不息,和好氣氛濃烈。實際上,因黑水問題及大門藝事件,兩國關系已罩上難以驅除的陰影。開元二十年(732年),大武藝授意將軍張文休和海盜取得聯系,渡海襲擊登州(治今山東省蓬萊縣)。州府遭劫,刺史韋俊身亡。
玄宗勃然大怒,特命大門藝為東北唐軍指揮官,從幽州出擊,另約新羅進攻渤海南境。會天寒地凍,白雪茫茫,新羅軍在北部山區受風雪所阻,死傷過半。此次戰役不了了之。
兄弟成為死敵,大武藝派刺客到洛陽對大門藝行刺。大門藝奮力相搏,刺客被一網打盡,全部處死。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因渤海易君而使兩國關系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機。接替亡父而成為渤海王的大欽茂見東突厥日趨衰弱,難以相援,與強大的唐帝國對抗,無異以卵擊石,遂改變擴張國策,致力文明建設,提倡學習唐文化。雙方開誠布公,和平共處20年。大欽茂以和為貴,飲譽中外。
2、天寶十節度的設置
東起窟說部(今俄羅斯庫頁島),西極波斯(今伊朗九博勒),南達日南(今越南北部),北括小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唐土之遼闊,居當時世界之首。
江山雖好,維持不易,維持如此大的帝國,得需巨大的軍事機器。天寶元年(742年),玄宗對全國軍事布防作了重大調整,新置十節度使和經略使,構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軍事網絡,以經營民族事務。
安西節度使,治所龜茲鎮(今新疆自治區庫車縣),撫理西域諸國。
北庭節度使,治所北庭都護府(今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東南),防御突騎施、堅昆等族。
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阻絕吐蕃與東突厥交通。
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今寧夏自治區靈武縣),防范東突厥。
河東節度使,治所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和朔方成犄角之勢,鉗制東突厥。
范陽節度使,治所幽州(今北京市),營管二蕃。
平盧節度使,治所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西控二蕃,東北扼渤海、室韋等族。
隴右節度使,治所都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備防吐蕃。
劍南節度使,治所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遏吐蕃、南昭等族。
嶺南五府經略使,治所廣州(今屬廣東省),綏靖南方少數民族。
地廣是大國的標志,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國際上有發言權。然而麻煩也有,民族關系復雜,變化無窮。地廣終究難控制。
3、西南戰線:三征南詔之敗
在云南,開元時并立著六詔。詔是王的土稱,六詔即六個部落: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
蒙舍詔地處南端,故稱南詔。南詔最強,已具國家維形。南詔王蒙皮邏閣生逢其時,繼位之初就獲得了發展的好機會。唐廷出于牽制吐蕃的需要,看重他,拉攏他,把他封為臺登郡王。
臺登郡王沒有辜負玄宗的期望,牽制吐蕃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他的力不曾白出,他借了唐廷的力,用武力統一了其它五詔,繼而征服了云南大部地區。玄宗對他刮目相看,賜名蒙歸義,加封云南王。
云南王非同南詔王,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遷進了新建的首府——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南太和村),接受各部落酋長的朝見。這一國之君的威勢只對酋長們起作用,漢官嗤之以鼻。
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的代表到太和城洽談事務,盛氣凌人,獨斷專行,根本不容云南王說個不字。蒙歸義反感、憤怒,但他需要唐廷的資助,不得不忍氣吞聲,裝得若無其事,一直忍到命歸黃泉。
天寶七載(748年),新云南王蒙閣羅鳳登位,他本想繼續貫徹父親委曲求全的對唐政策,然而形勢的變化已不允許這樣做了。
一座城里發現五口鹽井,聚集了大批煮鹽者。唐使何履光奉旨帶兵進城,宣布鹽井為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開采。鹽民生路被斷絕,南詔政權的鹽稅被剝奪,上下怨憤。
云南太守張虔陀也在推波助瀾。他的名字聽起來像個清心寡欲的君子,實際上卻是個人欲橫流的無賴,他向南詔官員敲詐勒索,要南詔酋長妻妾滿足他的淫欲。云南王有些非辭,他又派人前去辱罵,捏造罪名給玄宗打小報告。
蒙閣羅鳳一忍再忍,忍無可忍,鋌而走險,出兵圍攻太守府,在讓張虔陀做了異鄉鬼后,又攻下了32個土著部落州。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6萬大軍進剿。
云南王的使者前來請罪,愿意歸還所獲之物,遭到拒絕。鮮于仲通扣押使者,趁勢向大和城進發。
隨即發生的瀘州(今四川省瀘州市)戰役,卻是主勝客敗。
吐蕃贊普聞訊,抓住機會和云南王稱兄道弟,把一顆刻著“東帝”字樣的金印贈給了異族兄弟。
唐廷自毀長城,丟失了苦心扶植起來的西南根據地。云南王勝了,也有了新的盟邦,卻高興不起來,一直憂心忡忡,他在邊界立下一塊碑,指著碑石對臣下說:“我邦世世奉中國為宗主,累累受封賞,以后繼位者當歸順唐廷。若有唐使來,可以此碑洗我罪。”
唐廷沒有作出相應的努力,關系在繼續惡化。
天寶十二載(753年),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說服玄宗再征南詔。將軍李宓任總指揮,麾下10萬精兵。然兵雖精,卻不適應南方水土,途中大批減員。到達云南,李宓勉強組織攻勢,在大和城北和南詔軍會戰。
10萬精兵全部扔在云南,李宓成了俘虜。
楊國忠不引以為鑒,再度集結精銳部隊征討,戰績如出一轍。三次征討,損兵折將,徒然消耗大批精銳,未得寸地,唐軍元氣大傷。
安史之亂,唐廷忙于內戰,無暇顧及西南。南詔乘勢擴大了領土的圓周,成了真正的獨立王國。
3、西北戰線:怛羅斯之敗
城市,綠洲,沙漠,沼澤,河流,山嶺,時而熱浪滾滾,時而冰雪襲人,一支打著唐廷旗幟的遠征軍在跋山涉水。
目的地:中亞。
軍事意圖:征服石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決定西域控制權。
遠征軍最高長官高仙芝,英俊健壯,是個標準的美男子。這個高麗血統的軍人,從下級軍官升到方面軍統帥,是在戰功的臺階上一步步走上來的。他最輝煌的戰績,是征討小勃律,國王成了俘虜,拂菻、大食等72國望風歸順。
儒將的風采,悍將的勇猛,高仙芝一身兼之,堪稱一代名將。
此次出征,和往常每次出征一樣,高仙芝信心十足,相信能馬到成功,旗開得勝,凱旋而回。
石國正嚴陣以待,石國的宗主大食,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后,以宗教戰爭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繼承人哈里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大食,向富庶的西域獲取財富。西域是唐廷的勢力范圍,東西方對抗無法避免。
大食聯吐蕃,聯突騎施,聯合了諸強和唐廷對抗,屢聯屢裂,屢戰屢敗,不得不向唐廷臣服。外交辭令代替軍事沖突,友好使團代替武裝部隊,大食似乎變得溫和,變得別無它求。
和平只是戰爭的間歇,戰爭同樣只是和平的間歇。實力的消長決定間歇的長短。唐廷緊緊抓著西域控制權,大食期望局勢有所改觀。
東端的玄宗,西端的哈里發,都有主見。大食使者首次見到玄宗,立而不拜,鬧出了一場外交糾紛,禮部官員要治使者不敬之罪,宰相張說認為大食風俗特殊,不可計較,事情方得以將就過去。第二次發生同樣的禮節問題,禮部官員堅持要入鄉隨俗,大食使者不得不俯首聽命。
貌似不足道哉的禮儀問題,實際體現著國威的較量,弱者匐匍在強者的腳下,成了一條不可變更的公理。玄宗作為頭號強者,根本不容哪國首腦和他平起平坐,至于使者,不管來自何種風俗的國度,都必須拜倒在地下。
實力抗衡,離不開心理因素。哈里發沒在禮儀問題上提出什么抗議,他懂得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一樣,不到用實力說話的時候,該讓則讓,即使受些恥辱也當安之若素。他刻意改善大食在西域諸國中的形象,把從前的咄咄逼人變為仁慈可親。同時不遺余力地提高本國實力,使周圍國家相形見絀。
功夫不負有心人,哈里發的努力使大食獲得了在西域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削弱了天隔一方的唐廷的影響。形勢日趨明朗,大食有成為西域新宗主的傾向。
凡有礙唐廷國際利益的侵權行為,玄宗都不會熟視無睹,他向軍事部門下達了旨意:盡快恢復唐廷在西域的影響,宗主地位不得動搖。軍政聯席會議討論的結果:把打擊矛頭指向親大食傾向最明顯的石國,以點帶線,相機擴張戰果。
天寶九載(750年),唐廷派出了高仙芝率領的遠征軍,如期占領了石國。在這勝利之際,只懂軍事不懂政治的高仙芝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對石國進行了梳式掃蕩,屠殺老弱,捕捉壯丁,劫取財寶。整個石國遭到了滅絕性的摧毀。
火光熊熊,濃煙彌漫,石國人奔走呼號,慘不忍睹。幸免于難的石國王子逃往諸國控訴唐軍暴行,請各國派出仁義之師,以解石國民眾倒懸之苦。諸國緊急磋商,推出大食為盟主,組成聯軍,與唐軍會戰。
高仙芝毫無懼色,這個曾擊敗過大食的將軍認為,以前的手下敗將不難再次擊敗。他準備速戰速決,命大批輜重、步兵部隊在后接應,親率20000輕騎向縱深推進。
驕兵必敗,孤軍深入又犯了兵家大忌,唐軍在怛邏斯城(今哈克斯坦共和國江布爾城)被聯軍團團圍住。高仙芝情知不妙、強行會戰。殺得日光昏暗,殺得月光慘淡,20000人殺得只剩幾千人,高仙芝在愛將李嗣業、段秀實保護下突出重圍。
怛邏斯之敗,是唐軍在西域前所未有的慘敗。高仙芝成為敗軍之將,玄宗丟盡了天可汗的面子。西域再度出現的均勢是:唐廷維持宗主虛名,大食成了實際的主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