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晚點》發了一篇文章,題目:
《上班的困境:不勤勞是不是一種權利?》;從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我看不少人聊到其中的觀點,并且聲音越來越強烈。
有些地方,確實講到點子上,值得認真思考;但也有一些說法,智遠看完之后就忍不住想笑了。
比如說:有一條留言就很有趣,也很扎心。作者周末還在加班,卻在勸別人別那么拼,這不是很諷刺嗎?這話雖然有點情緒化,但它確實提醒我們一件事:談問題時,不能脫離現實本身。
所以,作為普通人,到底該怎么理解這場關于工作和自由的爭論?
01
那位學者沒有把鍋甩給「內卷」,也沒有怪年輕人「懶」,而是問了一個更深的問題:為什么技術進步了,人卻沒有變得更自由?他說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我們的工作制度、激勵機制、企業文化,甚至整個社會對「勤勞」的定義,都在不斷推著人們往前跑,哪怕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
他還從歷史和社會學的角度解釋了,勤勞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美德,它其實是被塑造出來的。
比如說,過去工人階級為了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曾經進行過非常激烈的斗爭;那時候,「休息權」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拼命爭取來的。
而現在呢?在新自由主義和技術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這種權利正在被一點點地侵蝕。
你看現在平臺上的騎手,每天超負荷運轉,不是因為自己想拼,而是算法逼著他們拼;辦公室里流行的“996”、“狼性文化”、職場PUA、隱形加班、隨時待命……這些都不是個體選擇的問題,是制度本身帶來的壓迫。
他敢于把這些現象拎出來分析,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當然,他也提到了一些聽起來挺理想化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能不能馬上落地?不知道。不過話說回來,這位學者的表達,也很不接地氣。哪里不接地氣呢?
第一點:他在討論“不勤勞是不是一種權利”的時候,好像默認了一個前提: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工作”的能力。
但現實中呢?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別說「不勤勞」了,連「正常下班」都成了一種奢侈。他們不是不想躺平,而是不敢躺平。
所以,當我讀到「懶惰也是一種權利」這句話時,心里多少有點不太舒服,覺得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尤其對還在為房貸、孩子學費、父母醫療費打拼的人來說,這種說法很容易引起反感。
這話聽起來挺自由主義的,也挺解壓的。但它好像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視角在說話。
對那些已經衣食無憂的人來講,確實可以談一談“要不要努力”。但對于還在為生活奔波的人來說,他們不是不想“懶”,而是根本沒有資格去“懶”。
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停下來,房貸可能就要斷供,孩子可能就沒法上學,父母的醫藥費也沒著落。
所以,他默認一個前提:大家都已經吃飽穿暖了,現在只需要追求更高層次的自由;現實是,很多人還處在“能不能活下去”的階段。
這也是,很多最敏感的一個地方。說得挺好,可惜我過的是另一種人生;寫到這,我想到群里有個伙伴說的話:我現在不是不想躺平,是我躺下來發現地板都是燙的,根本躺不住。
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選擇「不奮斗」的生活方式;他講的那套理想很吸引人,但在現實中,很多人連“基本保障”都沒有,哪來的“選擇權”?
所以,盡管他口中表述著自己調研過,我還是覺得太想化了。
02
除此外,他還聊到奮斗這件事。他說現在「奮斗文化」是一種壓迫機制,很多年輕人被逼著卷,不是因為自己想進步,而是系統在推著他們跑。
這話當然有道理,我也認同;但有意思的是,朋友圈里有不少人看完之后第一反應不是點頭,而是反駁。
比如,有人說,不奮斗哪來的進步?還有人說,現在年輕人太嬌氣了;更有80后的人直接開火,我當年也苦過,憑什么他們就可以躺平?
這些聲音聽起來有點刺耳,甚至帶著情緒,但你不能說它們毫無道理。這些話背后藏著一代人的經歷和情感;所以,「奮斗至上」的價值觀能不能被徹底否定?
智遠認為,這里面藏著一個根本性問題,被這位學者忽略了:不同代際之間,對「努力」這件事的理解不同。
很多老一輩人把「奮斗」當作一種生存方式,這是真實的歷史經驗;他們成長在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機會少、競爭激烈;那時,勤勞是一種必須;你不拼命干,可能連飯都吃不上。
我父親、爺爺那一輩,年輕時在工廠上班,每天工作12個小時,周末還要打零工,對他們而言,那時哪有什么996,只有「天天干」才能賺錢。
這是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托舉,所以,凡是存在,必有他的合理性;他們從真實生存經驗中長出來的信念,不能被否認;但反過來,我們也得理解新一代年輕人為什么會提出不同的看法。
00后、95后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豐裕、信息高度開放的時代,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經歷了不一樣的壓力。
比如說:
過去奮斗為了改變命運,現在很多人發現: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就能換來想要的生活。
房價高、內卷嚴重、職業安全感低,甚至連“穩定”都成了奢侈品;于是有些人就開始思考:如果努力沒有回報,那我為什么還要那么拼?
這不是懶惰,是一種對現實的重新評估。
你看,這兩代人之間的分歧,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是時代變了,價值觀也在變;上一代人信奉「奮斗等于尊嚴」,下一代人則更傾向于「奮斗等于意義」。
前者看重的是堅持和忍耐,后者看重的是價值和自由。
既然這樣,「奮斗至上」的價值觀能不能被完全否定?我的答案是:不能,也不該;奮斗本身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社會進步,都離不開努力和堅持。
但也要意識到:奮斗不該成為壓迫的借口,也不該變成一種道德綁架;我們不能一邊說著“你要拼搏”,一邊又讓普通人看不到希望;也不能一邊強調“勤勞致富”,一邊又讓收入分配越來越失衡。
真正的共識,不是要否定奮斗,而是要問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要什么樣的奮斗?是讓人身心俱疲、看不到盡頭的奮斗?還是有意義、有尊嚴、有回報的奮斗?
所以,與其說我們這代人反對奮斗本身,不如說我們在反對那種沒有回報、看不到盡頭的奮斗方式。
03
既然制度有問題、躺平不現實、奮斗被質疑……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有沒有一種可能,在「現實困境」和「理想愿景」之間,找到一條真正可行的路?
他給出的結論我看完就笑了,說什么「全民基本收入」、「縮短工時」、「工作場所民主化」……這些想法當然很好,聽起來也很解壓,但實現起來真的很難。
我覺得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選擇懶惰,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徹底躺平;很多人并不抗拒努力,是希望這份努力能換來一些回報、一點尊嚴、甚至是一些生活的掌控感。
所以,我們要找的是一條更人性化、更可持續、更有意義的工作方式。那這種工作方式具體該怎么走呢?智遠有三個看法:
第一點,制度層面的一些微調。
這個調整不要一下子上升到社會倫理或宏觀改革,而是從現有的平臺機制、企業實踐出發,做一些小而實在的改進。
比如:他說現在很多平臺算法在壓榨騎手、外賣員、網約車司機,這話沒錯,我也看到過很多報道;但我同時也注意到,這幾年不少平臺已經在慢慢做出改變。
比如說:有些平臺開始推動「算法透明化」,配送時間變得更合理了;有些地方,也開始給靈活就業者上社保;還有送餐時效的彈性也在提高。
這些做法雖然看起來不像革命性的改革,但它確實在一點點地改善現實。
我還看到一些公司開始嘗試「四天工作制」,或者允許員工遠程辦公、彈性安排時間;這些變化雖然不算徹底改革,但它確實在緩解壓力,而不是直接推翻整個系統。
第二點是文化的轉變。
那位學者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員工要有意識地回懟老板的不當言論,讓他們知道不能隨便說話,不能在言語或行為上隨意侵犯。
這句話當然說得沒錯,但我認為,職場文化改變,光靠“回懟”不夠。真正深層的問題在于,我們形成了一種: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思維方式。
這是一種“無限替代”的職場文化,好像只要你不拼,馬上就會有人把你替換掉;這種氛圍下,誰都不敢休息,誰都不敢說“不”;大家都怕一停下來就被淘汰,一拒絕就被邊緣。
但如果我們能把重點從「拼命加班」轉向「高效產出」,從「無限內卷」轉向「適度競爭」,也許就能慢慢走出一條中間路線。
至于第三點,是我對「自由」的理解。我也覺得,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工作」,是「可以選擇怎么工作」。換句話說,是大家都希望有一點自主權:
我可以不用為了升職而透支健康;我可以下班之后不再回消息,周末也能真正休息;這種自由,比「懶惰的權利」更重要,也更現實。
所以,智遠覺得,與其用上帝視角去聊「工作與自由」的關系,倒不如低下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雙手。
真正能改變現實的,是一個個普通人,在制度縫隙中爭取來的空間,在文化慣性里做出的一點點抵抗,在日常工作中堅持的那一點點尊嚴。
真正自由,不在于能不能躺平,而在于能不能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值得努力”的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