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剛過,后天開始熱得更扎人。
往年這時候,地里的玉米苗該躥個兒了。
可今年農諺說“最怕小暑是晴天”,不少老把式直搖頭。
晴天曬得地皮冒白氣,莊稼葉子都卷邊兒。雨水少了,花生結莢難,紅薯塊兒長不壯。
前兒村頭張大爺蹲田埂嘆氣:“伏天還沒到,地先旱成這樣。”不單農民愁,城里高血壓的老伙計也犯難。
天熱血管“熱脹冷縮”,血壓看著降了,其實是出汗丟了電解質。王嬸上周擅自停了藥,結果頭暈得差點栽倒。醫生說:“這不是病情輕了,是身體在‘虛晃’。
”濕熱天更麻煩,濕氣黏糊糊裹著人,脾胃像壓了塊石頭。吃不下飯,渾身沒勁兒,走兩步就喘粗氣。
可巧了,老輩傳下“小暑喝4湯”的講究,能解這暑氣。
第一碗,冬瓜玉米豬骨湯。
黑皮冬瓜切大塊,耐煮還吸味兒。
玉米剁成段,胡蘿卜滾刀塊,湯里甜絲絲的。豬骨先焯水去血沫,燉夠一個鐘頭,湯清不油膩。
喝上一碗,身上的汗慢慢收了,嘴里潤得舒服。第二碗,黃皮果山藥湯。黃皮果搓洗干凈,留皮去籽,酸中帶點甘。
山藥切短段,和豬骨一起燉。
砂鍋咕嘟一個小時,湯里飄著果香,喝著順氣。第三碗,青橄欖魚腥草湯。青橄欖拍裂,魚腥草剪短,瘦肉片抓點淀粉。
開水下鍋,煮出浮沫撇干凈,二十分鐘就成。
湯里帶著草香,喉嚨干癢喝兩口,立馬舒坦。第四碗,絲瓜油豆皮湯。絲瓜去皮切塊,泡發的油豆皮剪小條。
口蘑焯水,蝦仁先炒香,湯里鮮得直鉆鼻子。煮兩三分鐘就關火,絲瓜軟嫩不爛,喝著清潤。村里李奶奶說:“湯湯水水補元氣,比灌涼水強多了。
”可有人犯嘀咕:“天天喝湯,會不會太麻煩?”其實選對食材,半小時就能端上桌。
冬瓜、絲瓜都是當季菜,便宜還好買。黃皮果、青橄欖菜市場也有,貴不到哪兒去。
農諺說“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可今年小暑晴得邪乎。
未來幾天要是再不下雨,水庫水位怕撐不到伏天。不過也別慌,湯喝對了,身子骨硬朗,啥熱天都扛得住。您家小暑喝啥湯?
評論區聊聊,說不定能學兩招新做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