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早起「排便」的時候會不會勾著腦袋看一看自己大小便的狀態。
在中醫問診里面,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問詢大小便的情況。
說明通過大小便我們是可以發現身體隱藏的一些健康問題的。
但大家好像把大小便這種事情,當做很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痔瘡便秘等都覺得是家常便飯一樣的簡單。
其實大部分人的身體狀態是這樣的。
尤其是南方的人普遍存在大便粘稠的情況,也就是大便不成型。
有的甚至是前段不成型后面成形的復雜情況。
例如鄰居家的大叔就經常說自己每次在排便后會發現糞便呈現前段如硬石般干結,后段卻如軟泥般粘膩?
這看似尋常的排便細節,實則如同腸道給我們敲起了警鐘,揭示著身體內部正在經歷的變化,如果你能高度重視,那么恭喜你,你離健康是越來越近的。
剛剛說我們可以通過大便觀身體健康情況。
糞便形態的變化絕非偶然。
在健康狀態下,消化系統如同精密的流水線,食物殘渣在規律的腸道蠕動中被塑形、推進,最終排出形態相對一致的糞便。
而前硬后軟的分離狀態,恰恰暗示了腸道傳輸速度的紊亂——糞便在腸道中滯留過久,水分被過度抽干變得干硬;而后續抵達的殘渣則因停留時間不足,未能充分脫水而保持軟粘。
這種分離現象,是腸道功能不協調的清晰信號。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大便呢?這幾個問題大家要多關注:
1膳食纖維的嚴重失衡
因為現在大家的飲食中精米白面、快餐零食大行其道,蔬果雜糧卻常被冷落。
當腸道缺乏足夠的纖維"骨架",便如失去了支撐的軟泥,難以形成理想形態。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但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攝入量僅約13克。
纖維不足不僅削弱腸道蠕動力量,更無法有效鎖住水分,導致糞便前段在滯留中失水變硬,后段因水分潴留而稀軟。
2喝水不足的問題普遍
水分的攝入不足或時機不當,如同在腸道內制造了局部干旱。身體是精妙的水資源管理者,當水分供應緊張時,結腸會加大對糞便水分的回收力度以維持體液平衡。
忙碌中忘記飲水,或只在口渴時才補充,常使身體處于輕度脫水邊緣。此時腸道后段的糞便因停留時間短、水分回收少而相對較軟,而前段糞便因長時間滯留被過度"榨干"變得堅硬異常。
3腸道菌群失衡
我們的腸道內萬億微生物構成復雜生態,其微妙平衡深刻影響著消化與排便。
當有害菌乘虛而入或益生菌活力減弱,腸道內環境紊亂,發酵過程異常,不僅可產生過多氣體引起腹脹,更會干擾水分代謝與腸道運動節律,導致糞便形態前后不一。研究已證實,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排便障礙顯著相關。
4不良的排便習慣
很多人生活中或多或是有一些不良的排便習慣,比如有的男性朋友很喜歡蹲廁所耍手機,當便意來襲卻因忙碌或場合不便強行壓制,直腸會逐漸對信號變得遲鈍。
糞便在直腸內反復滯留,水分持續被吸收,前端愈發干結如球。
后續新形成的糞便雖質地正常,卻只能堆積在后方,最終排出時呈現出先硬后軟的矛盾形態。
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誘發或加重功能性便秘。
那么出現這種大便的情況,我們該如何積極回應?
注重膳食纖維食物的補充,尤其是可溶性與不可溶性纖維可以合理搭配食用,例如燕麥、豆類、蘋果中的可溶性纖維宛如溫柔的海綿,軟化糞便;全谷物、芹菜中的不可溶性纖維則如細密掃帚,促進腸道蠕動。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攝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并增加全谷物攝入,需要注意,大家要循序漸進,給腸道溫和的適應期。
當然日常也少不了按時喝水了,不要集中時間喝水,要將飲水分散于全天,晨起一杯溫水喚醒腸道,餐間定時補充。
避免一次性大量豪飲,亦非渴極才飲。觀察尿液顏色,以淡黃色為佳,要知道充足水分是維持糞便適宜硬度的基礎保障。
我們常常建議大家不要憋尿,其實也不要憋大便,晨起如果有便意可以及時排出,大家可以嘗試在晨起或餐后固定時間如廁。
這個時候也屬于胃結腸反射活躍期,即使暫無便意也可靜待幾分鐘,培養條件反射,排大便的時候大家可以保持放松姿勢,避免如廁時過度用力。
當然如果情況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久一直都沒有改善就要及時就醫,日常一定要多愛護我們的腸道健康,及時排泄,也能讓我們的身體狀態達到一個更好的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