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其美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經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授權刊發,編者對原文作了必要修訂。
文廟,亦稱文昌廟,是奉祭孔子的廟宇,也是施以孔禮、孔教的場所??鬃邮谴呵锬┢诘乃枷爰?、教育家和政治家,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故文廟亦稱孔廟、夫子廟和圣廟??鬃尤ナ赖牡诙?,即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始建孔廟。北齊(公元550—577年)各地辟學,皆于坊內立孔顏廟。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國子學立孔廟,貞觀四年(630年),各州縣即普遍建立孔廟。明、清時,孔廟旁設學宮,每年春秋設祭。自唐以后,州設學宮稱“教授”,縣設“教諭”“訓導”,其辦公機構多設在孔廟內,故文廟一時充作州、縣教育領導中心。
九江府文廟,在現今九江市區南起丁官西路,北至圣廟巷,東鄰梅綻坡與蓮花池路,西連朝陽巷與環城路,形成長方形地帶。南北長171.9米,東西寬53.6米,占地面積9213.84平方米。文廟建于宋朝,經歷元、明、清及民國各代,其間屢建屢毀,幾經修復,規模日臻完善。清末民初,已具備由舊學轉辦新學的條件。
文廟主體工程在南北中軸線上,分別建有石牌坊、欞星門(尊孔重教的標志)、內泮池、金聲玉振坊、戟門(以戟為兵器的門,籍以顯示廟宇之尊貴)、月臺(賞月的露天平臺)、大成殿(宋代尊孔子為“大成至圣”,因以“大成”作為孔廟殿名)、龍門(聲望高者喻登龍門)、明倫堂(孔廟大殿,明倫指明白人倫關系)、崇圣殿、奎星樓。
石牌坊前面為丁官路、蓮花池及屏墻。大成殿前豎立一對大石獅。主體工程兩翼為輔助的配套工程,多系對稱形,建有祠、亭、文齋等。建筑結構以木質為主,輔以厚磚和石料,仿宋代建筑形式,巨木立柱,穿梁豎架,人字屋頂,飛檐翹角,才木格窗戶,雕畫油漆,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殿、堂、樓、亭布局合理,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如大成殿是正殿,位于廟的中心,高大雄姿,十分顯目。文廟功能較齊全,集祭孔、教學于一體,便利開展教學活動,是興辦教育的良好陣地。
歷代封建王朝極其重視修建文廟,以此作為統治者施政施教的精神支柱。九江府文廟始于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為知軍州事余崇龜所建。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總管劉恒予以增修,至正年間(1341—1367年)遭兵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龔琬在舊址重建殿廡。六年后,同知鄭暉廣為增辟,設有廳堂、書齋房、欞星牌、戟門、泮池、宿舍、膳廳、倉庫等。
又過十四年,知府黃惟清再次修繕,可惜不久又遭毀。成化六年(1470年),知府蘇致中大興土木,重建殿廡門宇,更鑿池豎坊。成化九年,知府謝峻樹將鄉賢進士題名錄,石刻于明倫堂西北角。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趙琪重修。弘治二年(1489年),知府童潮續修,并增塑圣賢冕服像。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李從正再次修葺。
壁刻九江孔圣廟
十五年(1520年),戶部主事鄭汝美乘船到九江,特意購置祭孔用樂器。正德年間,知府王念,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馮曾捐款,大肆翻新修建,并在學府前鑿成蓮花池,砌筑屏墻,寬數十丈。此時工程浩繁,規模宏大,集前人建筑之總匯。崇禎六年(1633年),教授于樹勛清理并增收捐款,繼續修建屏墻,鑿蓮池。后遭兵毀,僅存正殿、兩廡及戟門。
清朝自順治六年(1649年)至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170年間,九江府巡道、知府、州同、貢生、稟貢、紳士等多次捐款,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斷斷續續修建,大體恢復明末文廟原貌。辛亥革命時期,文廟曾設過兵站,部分建筑遭毀。民國初期,文廟改設為新學校。1918年,江西省立第六師范在文廟辦校,直至1928年。第六師范停辦后,改辦九江女子中學附屬小學(即今九師附小前身)。1945年,九江縣立初級中學亦在文廟開辦,兩校同在一塊開課,足見文廟范圍之廣。
1949年5月,九江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文廟,將女中附小改為九師附小,九江縣中另遷他處。因開設教室、宿舍與運動場,文廟東西兩廡房屋已作改建及部分拆除。1960年初,因國家建設需要,便利市內交通,文廟齊腰斬開一條寬24米的馬路(即今潯陽路)。至此,九師附小分為南北兩部,文廟主體工程亦相繼拆毀。至1964年,文廟僅存占地21168平方米的奎星樓。此樓四周為居民住宅,現已破舊,至今尚存,曾為九江市華潯有限公司供銷經理部租用。
陳新代繪九師附小
1964年,九師附小遷出文廟,南部改為六年一貫制12個班,遷往南門口,仍稱九師附小,校長張仕云。北部設為五年一貫制10個班,遷入庾亮南路23號,改稱九江市實驗小學。文化大革命時期,改稱育新小學,校長張珂蘭。文廟南部成為新成立的朝陽小學校址,北部讓售給新華書店使用。朝陽小學北端又讓出部分地皮,1992年5月,建成潯陽區文化館辦公大樓。
九江文廟,從誕生到消亡,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五個朝代,時間近八百年。為培養科舉人才及興辦新學,作出了一定貢獻,在九江教育史上亦有重大影響。
【編后記】
文廟(孔廟)是昔日九江府城內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號稱是九江文脈之根。上世紀六十年代修潯陽路,將文廟攔腰切斷,也拆分了九師附小,是不是斷了九江的文脈?后來在南邊辦了朝陽小學(今潯陽區外國語小學),隔著馬路建了新華書店,算不算把文脈接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