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家庭互動密碼,用刻意練習重塑系統療愈力,助力咨詢師提升系統思維和關系干預技能。將家庭治療中的技術進行總結、分解,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從12個維度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極具實操價值的訓練方法和工具。
內容提要
《系統家庭治療的刻意練習》是一本專注于提升系統家庭治療(SFT)技能的實用手冊,旨在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幫助治療師掌握SFT的核心技術,從而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家庭治療情境。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刻意練習的基本概念及其在SFT訓練中的應用,強調了刻意練習在提升治療師技能和建立治療同盟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提供了12項針對不同技術的刻意練習,涵蓋建立系統視角、重構問題、互動結構化、去三角化、強調邊界等關鍵技能,每項練習均配有詳細的指導、技術標準和回應示例。第三部分則提供了如何充分利用刻意練習的策略,包括評估、調整難度、關注受訓者福祉等建議。
本書適合從初學者到經驗豐富的治療師的各個階段的受訓者,通過角色扮演、反饋和重復練習,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增強治療效果。
讀者對象
心理咨詢師與治療師、高校心理咨詢相關專業師生。
編輯推薦
1.家庭治療強調從系統的角度理解和解決問題,讓癥狀回歸關系。
2.本書將家庭治療中的技術進行總結、分解,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從12個維度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極具實操價值的訓練方法和工具。
3.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孟馥教授傾情推薦。
本書贊譽
家庭治療師的成長沒有捷徑,但刻意練習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可循之路:通過持續、專注、有目的的演練,將生疏的技術轉化為流淌在血液中的治療智慧。
愿每一位翻開此書的人,都能在“知道”與“做到”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孟馥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目錄
第一部分概覽與說明
第 1 章刻意練習和系統家庭治療的介紹與概述
刻意練習概述 006
本書的目標 007
哪些人可以從本書中獲益 008
心理治療訓練中的刻意練習 009
系統家庭治療 014
刻意練習中的 SFT 技術 015
刻意練習在 SFT 訓練中的角色 021
本書結構概覽 022
第 2 章系統家庭治療的刻意練習說明
總覽 025
時間框架 026
準備 026
訓練者的角色 027
如何練習 027
技術標準 027
反饋與討論 029
最終的評估 029
第二部分系統家庭治療技術的刻意練習
第 3 章練習 1:建立治療的系統視角
準備 033
練習背景 033
技術描述 034
治療師為治療提供系統性解釋的示例 035
治療師回應示例:建立治療的系統視角 040
第 4 章練習 2:建立治療同盟之建立聯結并加入系統
準備 045
練習背景 045
技術描述 046
治療師建立聯結并加入系統的示例 047
治療師回應示例:建立治療同盟之建立聯結并加入
系統 055
第 5 章練習 3:重構問題
準備 061
練習背景 061
技術描述 062
常見的重構 063
治療師重構問題的示例 064
治療師回應示例:重構問題 070
第 6 章練習 4:互動結構化之降級
準備 075
練習背景 075
技術描述 076
治療師使用互動結構化:降級技術的示例 077
治療師回應示例:互動結構化之降級 085
第 7 章練習 5:去三角化
準備 089
練習背景 089
技術描述 090
治療師去三角化的示例 091
治療師回應示例:去三角化 097
第 8 章練習 6:強調邊界
準備 101
練習背景 101
技術描述 102
治療師強調邊界的示例 103
治療師回應示例:強調邊界 109
第 9 章練習 7:系統性問題之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準備 113
練習背景 113
技術描述 114
治療師使用系統性換位思考問題的示例 115
治療師回應示例:系統性換位思考問題 120
第 10 章練習 8:喚起希望
準備 123
練習背景 123
技術描述 124
治療師使用喚起希望技術的示例 125
治療師回應示例:喚起希望 133
第 11 章練習 9:關注多樣性
準備 137
練習背景 137
技術描述 138
治療師使用關注多樣性技術的示例 139
治療師回應示例:關注多樣性 149
第 12 章練習 10:建立治療同盟之制定治療目標
準備 155
練習背景 155
技術描述 156
治療師制定治療目標的示例 158
治療師回應示例:制定治療目標 169
第 13 章練習 11:追蹤互動循環
準備 175
練習背景 175
技術描述 176
治療師追蹤互動循環的示例 178
治療師回應示例:追蹤互動循環 185
第 14 章練習 12:互動結構化之促進活現
準備 189
練習背景 189
技術描述 190
治療師促進活現的示例 191
治療師回應示例:互動結構化之促進活現 198
第 15 章練習 13:帶注釋的系統家庭治療練習會談逐字稿
練習指導 205
帶注解的 SFT 逐字稿 206
第 16 章練習 14:系統家庭治療模擬會談
模擬 SFT 會談概述 216
準備 216
模擬 SFT 的過程 216
改變挑戰的難度級別 218
模擬會談中使用的當事人材料 219
第三部分刻意練習的提升策略
第 17 章如何充分利用刻意練習:給訓練者和受訓者的額外
指導
充分利用刻意練習的六個要點 229
有回應的治療 234
關注受訓者的福祉 235
尊重受訓者的隱私 236
訓練者自我評估 237
受訓者指南 241
參考文獻
附錄 A 難度評估和調整
附錄 B 刻意練習記錄表
附錄 C 嵌入刻意練習的系統家庭治療教學大綱示例
樣章
推薦序
孟馥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練就家庭治療師的功夫
家庭治療:一門關乎關系與系統的藝術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眾多杰出人物共同發現了家庭對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從而催生了家庭治療的誕生。這一發現引發了心理學界的革命,標志著心理治療學界范式的轉變。家庭治療不僅是一種新的治療技術,更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成為一種全新的方法,用于理解人類問題、探究人類行為和癥狀的發展以及尋求解決之道。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家庭系統的復雜性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大量具備核心勝任力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他們能夠與家庭系統進行有效工作。這些專業人員不僅要深刻理解家庭的結構、動力、功能和發展規律,探索發現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更要具備將理論轉化為臨床實踐、有效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因此,當今的心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都應熟悉并掌握家庭治療這一獨門絕技。
家庭治療師的勝任力:一種整合性的能力
長期以來,家庭治療師的培養主要依賴于理論講授、案例觀摩與督導討論。這些方法雖然能夠構建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但卻難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做”)。許多受訓者能夠熟練分析案例,但在面對真實家庭的沖突、情緒爆發或文化差異時,卻常常“腦中一片空白”。這種“知”與“行”的割裂,暴露了傳統訓練中體驗性、重復性練習的嚴重不足。如何培養一名具有勝任力的家庭治療師,既關乎專業教育的革新,也指向治療師個人成長的路徑。
成為一名家庭治療師,需要構建系統性思維,能夠跳出個體視角,在家庭、文化、代際的交織中理解問題,識別互動循環與代際傳遞的模式;需要建立新的臨床話語系統,精通關系技術(從建立治療同盟、重構問題,到去三角化、設定邊界),每一項技術都需在動態
的臨床情境中靈活運用;需要具備對文化的敏感性與自我覺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治療師需要覺察自身的位置性(positionality),理解家庭的社會身份、特權與邊緣化經歷,做到思想的揚棄、行為的改變和自我整合;需要重新審視學習方法,探索一條全新的療愈之路。
治療師既要扎根于家庭系統理論的土壤,又能將知識轉化為“此時此地”的臨床智慧。
刻意練習:從“知道”到“做到”的橋梁
本書提出的“刻意練習”正是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刻意練習并非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訓練方法,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目標明確:將復雜技術拆解為可操作的步驟,如“建立治療同盟”所包含的確認聯結、設定目標、調整互動結構等。
· 情境模擬:通過角色扮演還原臨床中的“高難度時刻”,如家庭沖突、文化誤解、治療僵局等。
· 即時反饋:借助督導與同伴的觀察,精準識別技術應用的盲點。
· 漸進挑戰:從初階情境(如溫和的情緒表達)到高階情境(如激烈對抗或文化沖突),逐步拓展治療師的“能力舒適區”。
這種訓練的本質是將技術內化為“肌肉記憶”,使治療師在壓力下仍能保持共情、靈活與創造性——正如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中,仍能自如運用和弦與節奏的底層邏輯。
本土化語境下的刻意練習
在中國家庭治療中,文化敏感性尤為重要。例如,“孝道”與“個體化”的張力、代際界限的模糊、羞恥感對情緒表達的影響等本土議題,需要融入刻意練習的設計。治療師既要掌握通用技術,也需要在模擬情境中探索如何將西方理論“轉譯”為符合中國文化語境的干預方法。本書的練習框架為此提供了彈性空間——技術標準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引導治療師在尊重家庭獨特性的基礎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臨床風格。具有勝任力的家庭治療師,會將運用理論來組織、理解、整理相關信息并形成個案概念化的所思,配合在會談中聽到家人的故事、看到家人的互動的所見,決定為完成目標所采取的介入行動的所行。
實踐與展望
自2023年起,我與湖北東方明見合作,開展家庭治療師的連續培訓項目。該項目采用理論講授、現場示范、角色扮演、小組讀書、團體督導、刻意練習六位一體的訓練方式,系統講授家庭治療的基礎理論與實務技術,構建系統思維,側重培養臨床實務技能,將家庭治療的工作思路與方法融入咨詢實踐中,提升專業勝任力,為當事人及家庭提供有效幫助。培訓模塊中刻意練習的部分均取自本書,本書的三位譯者均為該項目的講師團隊成員。
學習和掌握家庭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努力。家庭治療師的成長沒有捷徑,但刻意練習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可循之路:通過持續、專注、有目的的演練,將生疏的技術轉化為流淌在血液中的治療智慧。
愿每一位翻開此書的人,都能在“知道”與“做到”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2025 年春于上海陸家嘴
譯者序
首次接觸家庭治療是在孟馥教授來東方明見心理開設為期兩年的工作坊,我有幸作為助教團隊的一員,跟隨孟老師學習,能遇到這樣一位良師,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大幸事。
在學習家庭治療的過程中,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如何真正學會開展家庭治療,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記得在第一次參加家庭治療培訓時,我當著孟老師和其他助教的面表示:“我一定要認真讀書。”然而,老師們笑著回應:“僅靠讀書是學不會家庭治療的,關鍵在于實踐。”這讓我陷入困惑:在接手個案之前,我們需要評估自己的勝任力,這是倫理的要求。然而,我們又常常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開展家庭治療的勝任力。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我們被告知要在實踐中學習,但又缺乏實踐的條件。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學習呢?
刻意練習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刻意練習包含四個關鍵特征: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持續的反饋、教練的指導以及反復的獨立練習(Miller et al., 2018)。它也是解釋治療師效果差異的穩定因素之一。《系統家庭治療的刻意練習》一書正是基于這一需求而誕生的。書中不僅梳理了家庭治療的核心技術,還通過分階段練習、角色扮演和即時反饋的模塊化設計,幫助治療師跨越“知”與“行”的鴻溝。這種強調體驗式學習、重復演練與精準反饋的方法,尤其適合初入行業的治療師,以及希望突破技術瓶頸的資深從業者。基于此,東方明見心理家庭治療小組的瑞蓉、慕媛和我翻譯了這本書,也得益于孟馥教授對刻意練習的重視。
本書總結了家庭治療領域的12個關鍵且常用的技術,從初階建立治療的系統視角、建立治療同盟之建立聯結并加入系統、重構問題、互動結構化之降級,到中階的去三角化、強調邊界、系統性問題之培養換位思考能力、喚起希望,再到高階的關注多樣性、建立治療同盟之制定治療目標、追蹤互動循環、互動結構化之促進活現,層層遞進。這些技術旨在幫助咨詢師掌握家庭治療中起效的共同要素,將問題轉化為關系,打破功能失調的模式,擴大直接治療系統以及擴大治療同盟(Sprenkle & Blow,2004;Sprenkle et al.,2009)。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書名是《系統家庭治療的刻意練習》,但這些技術具有跨理論流派的普適性。
然而,也有同行質疑:這是否只是一套套路式的反應?是否所有人都可以按照標準化的流程操作?畢竟,“套路”似乎更得人心。對此,我思考了許久。但在練習過程中,我發現即使是套路化的反應,很多人也難以流暢表達。這讓我意識到:刻意練習的結果固然重要,
但練習過程中的反思更為關鍵。在一次練習中,有同伴在某些部分總是磕磕絆絆,甚至有些詞無法說出口。指導者指出:“似乎說出這些詞對你來說特別困難。”同伴回應道:“確實,因為我并不認為拉他們進來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這無疑是咨詢師對治療效果的不確定,
這種想法隱藏在潛意識中,難以直接表達。因此,練習的過程不僅是為了掌握技能,更是為了提供反思性實踐的機會。反思性實踐是咨詢師必須具備的基礎勝任力,它包括保持正念、自我覺察以及對專業實踐的基本反思,將自我作為治療性工具。
刻意練習知易行難。在開展刻意練習小組訓練時,我們發現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情境,當真正去表達時,往往也會詞不達意。例如,書中第一個練習是有關系統觀的練習,其技術標準如下。
· 標準1:確認或認可當事人所看到的問題。
· 標準2:提供系統性解釋,闡述系統/關系療法的潛在益處。
· 標準3:使用開放式問題,了解系統性解釋與當事人的契合度。
在一次練習中,情境是與伴侶一方進行個體治療,治療原因是雙方過去都有過不忠行為。伴侶一方用不確定的語氣說:“我和我對象以前都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我不確定我們還能不能信任彼此。”練習要求是根據上述三個技術標準,幫助當事人從系統的視角看待問題,
并認識到系統在促進改變中的重要性。大家可以自行嘗試,如果你是心理咨詢師,你會如何回應?請嘗試即時反應(注意,必須是即時反應),并在反應過程中體會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的想法。
在練習中,同伴們普遍反饋:“感覺很簡單,但一說出來就不對味,不是自己想表達的樣子。”還有些人在表達標準2時磕磕絆絆,其實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系統觀。這些感受只有親身投入才能體會,因此,我們期待大家積極參與練習。
在此提醒大家幾點:
· 咨詢情境提供的信息有限,不要過度猜測;
· 練習時要全身心投入,避免笑場;
· 進行即時反饋,不要打腹稿;
· 全方位練習,不僅要關注言語部分,還要注意非言語行為。
本書雖基于西方臨床經驗,但其核心理念(如通過系統視角重構問題、通過刻意練習內化技能)具有普適性。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盡量保留原書的理論框架與技術細節,同時建議讀者結合我國家庭的文化特質(如代際關系、集體主義價值觀等)進行靈活應用。例如,在
“關注多樣性”練習中,治療師可以進一步融入對中國城鄉差異、家庭倫理的本土化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差異,可能會出現一些挑戰,大家不必過于糾結字詞上的差異。
本書的翻譯工作充滿挑戰,但也收獲頗豐。專業術語的準確性、案例的本土適配性以及練習指導的可操作性,都需要反復斟酌。因此,翻譯工作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海涵并提出寶貴意見。在此,衷心感謝孟馥教授及東方明見家庭治療助教團隊對本書翻譯的指導,感謝出版社編輯的細致校審,以及多位同行在術語審定中的寶貴建議。希望本書能為致力于從事家庭治療的同行們提供幫助。
最后,讓我們謹記:無他,唯手熟爾。
趙春曉
2025年3月20日
關于本書
本書聚焦于系統家庭治療(systemic family therapy,SFT)的刻意練習。SFT 是一個總括性術語,涵蓋了所有針對特定問題的家庭干預措施(Wampler et al.,2019)。雖然深入研究SFT的理論與實踐文獻至關重要,但鑒于與家庭系統工作時的實際需求,SFT受訓者越來越需要掌握核心的SFT技能。體驗式學習在培訓和督導過程中尤為重要,尤其是對于初學者而言,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有機會實踐理論上可供使用的臨床技術。盡管SFT受訓者通常接受過嚴格的理論培訓,并積累了相當小時數的咨詢經驗以及接受了高標準的督導(通常為現場或錄像回放形式),但他們在掌握核心SFT技能方面仍面臨諸多限制。
本書采用刻意練習的方法,旨在通過實踐促進學習。書中所介紹的方法和材料能夠幫助受訓者練習一系列重要的SFT技能,并支持對干預措施的實施方式進行微調,以適應不同的臨床場景。需要強調的是,本書并非旨在取代核心課程以及對SFT理論和實踐原則的學習,而是作為其他常見培訓的補充。
例如,受訓者可能通過課程學習或閱讀了解到,在SFT中,改變系統過程(即系統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是一個關鍵變量(Wampler et al.,2019)。然而,當涉及追蹤互動循環、促進活現或重構問題等關鍵概念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
本書的目標是為受訓者提供實踐機會,幫助他們不僅明確在與家庭系統工作時該說什么,更要掌握如何表達。本質上,本書旨在幫助受訓者(無論處于何種專業水平)靈活且恰當地運用SFT 的基礎概念和策略,從而豐富他們的臨床技能和原則體系。通過擴展技術庫,治療師能夠為每個家庭系統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理由和配套干預方案,充分體現SFT 的多樣性和專業性。
掃碼加入我們|一起開啟好書探索之旅期待你的蛻變讓我們一起攜手,彼此見證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