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12日,西北政法大學“三下鄉”實踐團走進寶雞市鳳翔區槐北村,開展了一場以“黨引三產聚合力,法潤鄉村助振興”為主題的調研普法活動。
近年來,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陳村鎮槐北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作為“女登故里”,槐北村不僅榮獲“省級文明村”“生態示范村”“陜西省科技示范村”“寶雞市農村科普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更以其“生態+文化”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樣本。
村委會議室定方向,校地同心繪藍圖
7月6日,西北政法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抵達槐北村,與駐村第一書記張亞強、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智等一眾村委領導班子成員齊聚一堂,拉開實踐活動的帷幕。張亞強代表村“兩委”對實踐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大學生暑期實踐是連接高校與鄉村的重要紐帶,既能為青年學子提供實踐平臺,又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思路。隨后,他詳細介紹了槐北村的基本情況。
實踐團隊隊長張子軒介紹了為期六天的實踐計劃,明確了“調研+普法”的核心任務,圍繞“五位一體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三生融合發展理念”等主題展開調研,并結合村莊“農旅融合”發展實際,開展精準普法宣傳。
會議不僅明確了實踐活動的核心方向,更搭建起高校智慧與鄉村發展需求精準對接的橋梁,為槐北村的“農旅融合”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循環農業顯智慧,“三生”融合展新貌
團隊對槐北村的生產、生活、生態進行了全面的調研。
在槐北村,生態循環農業與“三生融合”理念的深度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實踐團隊經深入調研發現,當地神農農業有限公司打造的“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極具特色:將生豬養殖產生的糞污轉化為沼氣和有機肥,沼氣用于村民生活,有機肥則反哺農田。通過資源循環、廢棄物全量化利用,既解決了傳統養殖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又顯著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成為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的典范。
同時,槐北村積極推動產業融合,建成槐北智慧農業園,形成了“鄉村文旅項目+農業產業園+工業產業園”的復合型產業結構。
法律浸潤聚合力,普法惠民入人心
行動期間,實踐團隊發放自制普法傳單及由寶雞市鳳翔區人民法院、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處非辦、田長制辦公室印發的傳單海報共1000余份,張貼了10份《民營經濟促進法》宣傳海報,并與村民就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此外,團隊還與村委共同組織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法治鄉村”主題電影放映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觀看,進一步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氛圍。
此次“法潤槐北”之行,遠不止于一次暑期實踐,它是一場法治精神與鄉土智慧的深度對話,一次青春理想與振興藍圖的熾熱交融。
槐北村的青山綠野,默默見證著循環農業的生機流轉,也銘記著這群年輕身影的執著步履。他們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以法典為犁,以真情為種。讓冰冷的條文在豬舍牛欄旁有了溫度,在金銀花田壟間煥發生機。這群青年用腳步丈量、用汗水澆灌的一步,已然在古槐的蔭蔽下,踏出了回響未來的堅定足音。
(通訊員 邵曉奎 馬亞軍)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