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白兔鎮的草莓種植基地,
連片的大棚在烈日下格外醒目,
一場與土地的“深度對話”
草莓育苗悶棚工作
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走進全國勞模草莓示范基地,大棚內的熱氣撲面而來,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籠。紀榮喜頭戴草帽,汗水濕透衣衫,卻依然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仔細檢查棚膜是否有破損,確保熱量不流失。
“別小瞧這悶棚,它可是草莓健康生長的關鍵一步。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得抓住高溫時機,利用太陽能給土地來個‘大消毒’。把棚膜蓋好,讓棚內溫度不斷升高,能把土壤里的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統統消滅掉,這樣下一茬草莓就能少生病,長得更壯實。”紀榮喜一邊擦拭著額頭的汗水,一邊介紹道。
看似簡單的悶棚,背后藏著不少門道。“悶棚前的準備工作得做足。”紀榮喜說,首先要徹底清理大棚內的殘株敗葉,防止殘留的病菌滋生;隨后施入足量的有機肥和適量的土壤調理劑,再進行深耕翻土,讓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最后是至關重要的覆膜環節,必須選用優質的棚膜和地膜,將大棚嚴嚴實實地封閉起來,才能確保高溫環境的形成。
在悶棚期間,棚內溫度常常能達到60℃甚至更高。如此高溫,不僅能有效殺滅有害生物,還能促進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經過20至30天的悶棚,待土地“休養”完畢,就可以為草莓種苗提供一個健康、肥沃的生長環境。
當天,農業技術人員也來到現場,為農戶們提供技術指導。他們手持溫度計,不時穿梭在各個大棚中,測量棚內溫度、查看土壤濕度,耐心向農戶們傳授悶棚的注意事項,細致解答大家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悶棚看似簡單,實則每一個環節都關乎最終效果。我們會持續關注農戶們的悶棚情況,確保大家都能掌握好技術要點,為今年的草莓豐收打下堅實基礎。”鎮江市農科院果樹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李金鳳說。
記者 | 曹璐
通訊員 | 譚夢楠
圖片來源 | 句容新聞
編輯 | 成萌
校對 | 余錫龍
審核 | 張瑋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