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蔡黃浩、通訊員宋一江7月10日報道:7月1日晚上9點30分,市民耿女士來到靜安公安分局大寧路派出所報案,她停在地鐵口的折疊電動自行車“消失”了,她自己也猶豫過:“值得報警嗎?”接警民警的一系列工作流程讓她安心:半小時內完成現場核查、調取公共視頻、立案調查,還開警車帶她重回現場確認。
圖為民警帶著報警人在現場查找“丟失”的電動自行車(靜安警方供圖,下同)
深夜11點45分,民警孫季鵬疾步走向等候區的耿女士:“您這案子有新進展——情況有點特殊。”公共視頻畫面捕捉到一幕:一名黑衣男子看了一下耿女士的折疊車,便將其推走,經調查,該男子誤以為耿女士的車是他受朋友委托賣的車,卻在地鐵口錯認了車輛。
圖為民警找到開錯車的相關車行并找回“被盜”車輛
這次“烏龍案”全程處置僅用4小時,民警在結案后還給耿女士送上防范建議:“加把鏈條鎖吧,免得再被‘順走’。”
圖為耿女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此次報警找回自己折疊電動自行車的經歷
在派出所等待的時間里,她已目睹了人間百態:情侶爭執、退貨糾紛、鄰里矛盾……民警們化身“居委會大媽”“心理咨詢師”,耐心調解著每一起報警。
當天值班的社區民警吳曉蘭成功勸阻一起電信詐騙,75歲的居民徐老伯接到自稱“某短視頻平臺客服”的電話,以“關閉續費會員”為由誘導老人開啟手機屏幕共享。民警吳曉蘭及時前往攔下,賬戶內20萬元存款得以安全。吳曉蘭邊幫老人安裝反詐軟件邊解釋,“騙子專挑對手機操作生疏的老人,利用平臺名頭騙信任。”她手機里存著靜安分局自制的反詐短視頻,朗朗上口的口訣配合真實案例,讓徐家老少圍看時頻頻點頭。
2022年,大寧路派出所創立了“社區幫困警務室”,以“24小時·服務不間斷”為宗旨,3年來累計幫助轄區居民化解各類“急、難、愁、盼”問題600余個,后該工作室融入了分局“三所聯動”多元糾紛調節機制,又先后組建起多支橫跨城區治安管理、司法跨前干預的專業調解隊伍,合辦過50余場次的“三所聯動”調解會,“疑難雜癥”的調解率高達90%,逐漸成為了架起守護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新橋梁。
今年,大寧路派出所還自研“NING安寧”平臺,還有“AI調解通”系統,海量案例庫為民警提供糾紛調解方案,老小區加裝電梯、中高考停車等“老大難”因此迎刃而解。
從“腳板丈量”到“科技賦能”,靜安公安分局構建起貫穿全區16家派出所的警情“全生命周期管理”閉環。從群防群治線索捕捉到處置后專人盯辦,連雷雨天的廣告牌脫落預警都實現分鐘級響應。當極端天氣橙色預警在大屏閃爍,警力早已奔赴各個現場。科技織網、人力筑防的治理成效得以具象呈現。
子夜時分,耿女士從民警孫季鵬手中也領回了“被盜”電動自行車。大寧路派出所指揮大廳依舊燈火通明,“NING安寧”系統屏幕光點閃爍,百余名“安寧哨兵”尚在網絡空間守望相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