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師范學院“曦望”興研突擊隊(通訊員 冼亮)
清晨的露水還掛在窗沿,我已抱著吉他站在教室門口。木質琴身被晨霧浸得微涼,琴箱里躺著昨晚反復校對的教案。今天是下鄉第四天,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像剛破殼的雛鳥,排著歪歪扭扭的隊伍進來,目光齊刷刷黏在我懷里的樂器上。當我撥動第一組和弦時,前排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舉手:“老師,這聲音像彩虹!”?
整堂課都在嘰嘰喳喳的驚喜中推進。教他們按弦時,小手軟得像棉花,總要我握著指尖找位置。有個穿黃背心的男孩總把 “哆” 唱成 “喵”,惹得全班笑成一團,最后大家竟跟著他把音階唱成了小貓叫。我索性順著力道教他們用滑音模仿貓咪撒嬌,課桌椅碰撞的聲響混著奶聲奶氣的哼唱,驚飛了窗外槐樹上的麻雀。下課鈴響時,孩子們扯著我的衣角要再彈一遍,吉他箱上不知何時被貼上了好幾顆星星貼紙,有個小男孩偷偷把斷了的琴弦塞給我:“老師,這個亮晶晶的,給你做項鏈。”?
下午的三四年級截然不同。他們會追著問和弦原理,有人還掏出筆記本認真記錄。靠窗的女生突然指著和弦圖:“這個像我奶奶納的鞋底花紋!” 引得全班傳閱。一個戴眼鏡的男孩突然說:“老師,我爸打工的工地旁,有個流浪歌手也彈這個。” 這句話像顆石子落進心里,我臨時改了計劃,教他們彈起最簡單的民謠。當《茉莉花》的旋律響起,后排幾個女生悄悄跟著哼,陽光透過窗戶,把他們的影子投在墻上,像一幅會唱歌的畫。有個總低著頭的女孩,彈會第一小節時突然抬頭笑了,露出兩顆小虎牙。?
夜幕降臨時,宣傳組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教室里的吊扇吱呀轉動,我們圍坐在長桌旁整理素材。鏡頭里藏著太多細碎的美好:二年級男孩偷偷把彈壞的撥片塞進口袋當寶貝,三年級女生課間在黑板上畫了把吉他,旁邊歪歪扭扭寫著 “謝謝老師”。負責排版的師妹突然紅了眼眶,指著一張照片說:“你看這孩子,手指都按紅了還在練。” 和組員們討論推文標題時,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最后定了 “吉他聲里的夏天”,因為每個人都記得,今天的風里,藏著孩子們最清亮的歌聲。?
改到第三版策劃案時,窗外傳來此起彼伏的蛙鳴。我揉著酸脹的肩膀起身倒水,發現飲水機旁貼著張便簽,是上午那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寫的:“老師,明天還能彈彩虹嗎?”?
收工回宿舍的路上,蟬鳴還在繼續。吉他弦被按出的紅痕泛著熱意,宣傳組的臺燈在走廊投下長長影子,但當想起孩子們眼里的光,突然明白,所謂支教,從來不是我們給予什么。就像今天課上那把老吉他,本是帶著銹跡的舊物,卻在孩子們的歌聲里,重新長出了閃閃發光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