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盤錦,大米與河蟹早已成為“雙生子”,河蟹為水稻捉蟲松土,水稻給河蟹提供絕佳的生長環境,二者相輔相成、互惠共生。多年以來,我市持續推廣優質稻、蟹新品種,推行稻蟹共生新模式,將共生、融合、創新要素深度融入新業態發展,為全產業鏈賦能增效。
在大洼區唐家鎮的一片稻田地,翠綠的禾苗在微風吹拂下,泛起層層波浪。在這樣的綠色波浪下面,一只只扣蟹和大眼幼體正在悠然自得地自由生長。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齊豐將混合好的顆粒飼料裝入無人機,啟動指令滿載“營養餐”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預設航線在基地上空穿梭飛行,顆粒狀的飼料隨即被均勻地撒落在稻田里,通過精準調控投喂和土壤肥力的供給,這些扣蟹和大眼幼體將逐漸成長得更加壯實肥美。齊豐告訴記者,今年他一共種了3000多畝地,全部采用扣蟹與成蟹混養的模式,現在河蟹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作為“中國生態稻米之鄉”“中國北方糧食城”和“中國河蟹第一市”,我市充分利用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優勢,創造性地實施“稻蟹共生”生產模式。不同于傳統單一的水稻種植,“稻蟹共生”實現了土地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蟹田種稻”成為畝產千斤稻,畝收千元錢的“雙千”田,稻田養蟹總結為“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依托這種協同共生關系,該模式實現了“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即“1+1=5”。這一模式得到農業部領導和水產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作為首推稻田漁業模式在全國推廣。據測算,每畝稻田僅河蟹就能為農戶增收600至700元,而蟹田稻米因生態種植身價倍增,真正實現了“1+1>2”的經濟效應。
這一生態模式已在我市實踐發展了30多年,從“稻田養蟹”到“蟹田種稻”的理念轉變,從“大養蟹”到“養大蟹”的技術升級,再到“蟹文化”的品牌塑造,盤錦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稻蟹養殖模式不斷豐富,實現了立體生態種養殖的有機結合,已經形成了稻田養殖扣蟹、扣蟹成蟹混養、成蟹養殖高產高效等多種特色鮮明、成熟穩定、易于推廣的模式。
如今,“稻田蟹”與“蟹田稻”已成為響當當的生態名片,不僅暢銷全國,更漂洋過海走向國際市場。97萬畝的稻田養蟹規模,背后是農戶們的生計改善以及從苗種培育、生態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盤錦的“稻蟹共生”在守護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當蟹苗在稻田間自在游弋,泛起的不僅是陣陣漣漪,更是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新希望。這種“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正在全國20余個省市落地生根,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盤錦方案” 。
監制丨李 磊
責編丨孫 超
編輯丨王忠超
來源丨盤錦發布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