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信網 責編:王榮 2025-07-11 15:18:54
一條以“青島市南區人民法院”開頭的短信發到楊先生的手機上,內容詳列案號、調解員及聯系方式,當事人第一反應以為自己被起訴了。仔細辨別,這通“法院通知”原來是出自一家叫共道云的調解機構。短信抬頭堂而皇之標注著法院全稱,聯系電話卻并非法院官方號碼。信網調查時,共道云工作人員仍慣性自稱“法院的人”(詳見:乍一看以為自己被起訴了 共道云“化裝”法院調解引質疑)。這種從短信到話術的全面偽裝,正埋下信任危機的種子。
真實傷害已有鮮明案例,潛在影響極易鉆調解身份不透明的空子。有的當事人接到“法院短信”后,因擔心影響征信匆匆還款,后來才發現所謂“滯納金”遠高于法定標準;也有的當事人則把真正的法院傳票當作詐騙短信忽略,最終面臨強制執行。調解機構以法院之名行事,當事人會因疑慮容易做出錯誤判斷,一些欺詐行徑也獲得了最佳掩護的機會。更值得警惕的是,調解書可能成為虛假訴訟的工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顯示,有當事人捏造事實騙取民事調解書,并據此申請參與執行財產分配,最終被以虛假訴訟罪判處有期徒刑。此外,身份混淆帶來的心理暗示也不容忽視。正如有當事人坦言:“現在看到‘調解’兩個字就警惕,誰知道是不是又來騙人的?”
面對質疑,一些機構辯稱“普通號碼發調解短信會被屏蔽”。珠海中院與三大運營商的協作實踐早已證明,通過“政務短信平臺”或“白名單”機制完全能解決技術困局。技術問題早就有解,“共道云們”缺的是對規則的敬畏。對公眾而言,掌握基本辨別能力同樣至關重要。真正的法院調解通知會包含訴訟法院名稱、案號、調解案件號等完整信息,且全國法院統一短信發送號碼為123688。對非此號碼發送的“法院信息”應保持警惕,并通過法院官方渠道核實。
調解本是化解矛盾的橋梁,不能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2024年以來,青島全市法院訴前調解案件總數21.4萬件,訴前調解成功14.6萬件,多年穩居山東省首位,訴前調解成功率在65%以上,多元解紛工作成效明顯。共道云模糊身份的行為,影響的不僅是整個調解行業的公信力,甚至會讓真正合規的調解組織失去群眾基礎。國家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初衷,不能被這些“李鬼”行為消解。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規范調解機構身份標識已成當務之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法院雖表示“會對調解組織進行一定的監督和監管”,并承諾受理市民對調解態度、語氣等方面的投訴,但監管明顯滯后于現實問題。根本解決方案在于建立清晰的規則框架,調解機構應在短信、電話、文書等各環節明確標識自身身份,不得使用可能引起混淆的法院抬頭或標識。同時,需注明“本機構為法院特邀調解組織,非法院下屬機構”等說明。法院方面則應強化事前監督,對委派調解案件實行全流程身份透明管理。在發送調解通知時,可采用“法院委派調解”的雙抬頭模式,既表明案件來源,又區分調解機構與審判機關的不同角色。
陽光下的司法,容不得任何僥幸偽裝。調解機構開展工作,必須堂堂正正亮明身份,不能披著法院的外衣。只有讓每一次聯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真正取信于民,維護法治的權威與公正。名正言順,是調解工作的底線,更是司法公正的基石。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