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雨潤(“商業潤點”商業分析專欄主理人/投資人/企業家教練/香港大學營銷學客座講師)
2025年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再次交出亮眼成績單。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當月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達111.2萬輛,同比增長29.8%,環比增長8.2%;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546.9萬輛,同比增速達33.3%。這一數據不僅延續了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態勢,更凸顯出在"兩新"政策(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與以舊換新政策)及地方促消費舉措的疊加效應下,市場需求持續釋放的強勁動能。
從市場結構來看,自主品牌與新勢力車企的競爭格局正在加速重構。TOP10榜單中,傳統車企與新勢力品牌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比亞迪、吉利、長安等傳統巨頭穩居前三,而鴻蒙智行、賽力斯等新勢力則憑借技術突破與生態優勢快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榜單名次雖未發生大范圍變動,但內部競爭已趨白熱化——除理想汽車外,其余9家車企均實現同比增長,零跑、吉利等品牌更以超80%的同比增速展現出本土車企的爆發力。
傳統巨頭:比亞迪的"王者之道"與吉利的"雙軌突進"
比亞迪:214.6萬輛背后的體系化優勢
作為連續多年的市場霸主,比亞迪6月以35.2萬輛的零售銷量繼續領跑,同比增長25.7%,上半年累計銷量達214.6萬輛,完成其550萬輛年度目標的近40%。這一成績的取得,源于比亞迪在技術研發、產業鏈整合與品牌矩陣建設上的全方位布局:
- 技術護城河: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等核心技術的持續迭代,構建了產品競爭力的底層支撐;
- 全產業鏈掌控:從電池生產到整車制造,比亞迪實現了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有效抵御了供應鏈波動風險;
- 多品牌戰略:王朝/海洋系列主攻大眾市場,騰勢/方程豹布局中高端,仰望突破豪華領域,覆蓋全價格帶的產品矩陣使其能夠精準捕捉不同層級需求。
吉利汽車:80.7%同比增速的"雙軌驅動"邏輯
吉利汽車以11.48萬輛的月銷量位居次席,同比增長80.7%,成為榜單中增速最猛的傳統車企。其崛起秘訣在于"傳統燃油車轉型+新能源賽道突圍"的雙軌戰略:
- 燃油車基本盤穩固:通過"中國星"系列等高價值車型的推出,吉利在燃油車市場保持競爭力,為新能源轉型提供現金流支持;
- 新能源技術突破:雷神電混8848系統、神盾電池安全系統等技術應用,使其在插混與純電領域均具備差異化優勢;
- 全球化布局:通過收購沃爾沃、入股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吉利在技術共享與品牌溢價能力上實現躍升,為新能源產品出海奠定基礎。
新勢力變局:特斯拉的"觸底反彈"與鴻蒙智行的"生態制勝"
特斯拉中國:從"寒冬"到"暖春"的轉折點
特斯拉中國6月以61484輛的銷量躍升至第四位,同比由負轉正,環比激增近60%,其中Model Y以44848輛的銷量重奪新能源銷冠。這一表現與其年初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上半年累計銷量26.34萬輛,同比仍下滑5.4%,是TOP10中唯一負增長的車企。
特斯拉的"觸底反彈"可歸因于三大因素:
- 價格策略調整:年初針對Model 3/Y的降價舉措雖引發爭議,但有效刺激了市場需求,6月進一步推出"限時保險補貼"政策,加速銷量回暖;
- 產品力升級:FSD(完全自動駕駛)入華傳聞、4680電池量產進度加快等利好消息,提升了消費者信心;
- 本土化深化: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配合本地供應鏈優化,降低了生產成本與交付周期。
然而,特斯拉的隱憂仍在: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反映出其在中國市場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若無法持續推出更具顛覆性的產品,其"鯰魚效應"可能逐漸弱化。
鴻蒙智行:生態賦能下的"爆發期"密碼
鴻蒙智行以52585輛的月銷量位列第五,全系交付量刷新單月、單日歷史新高,成為新勢力月度銷冠。這一成績的背后,是華為"軟件定義汽車"戰略的深度落地:
- 技術生態優勢:基于HarmonyOS的智能座艙、ADS 2.0高階智駕系統,構建了"人-車-家"全場景互聯體驗,與競品形成差異化壁壘;
- 渠道與品牌賦能:華為線下門店的龐大網絡為鴻蒙智行提供了天然流量入口,同時"華為智選車"模式通過嚴格品控與用戶運營,塑造了高端智能的品牌形象;
- 產品矩陣完善:問界M5/M7/M9覆蓋20-50萬元價格帶,智界S7、享界S9等新車型的推出進一步拓寬市場邊界,形成"SUV+轎車"的雙線布局。
鴻蒙智行的崛起,標志著新能源汽車競爭已從"硬件堆料"轉向"生態賦能",華為在軟件、芯片、操作系統等領域的積累,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理想汽車:唯一同比下滑背后的"增長困局"
作為榜單中唯一同比、環比均下滑的車企,理想汽車6月銷量36279輛,同比下降24.1%,環比下降11.2%。這一表現與其年初的"50萬輛年度目標"形成巨大反差,暴露出其戰略層面的三大問題:
- 產品單一化風險:盡管L系列車型覆蓋增程式SUV市場,但面對問界M7、魏牌藍山等競品的圍剿,理想未能及時推出純電車型或新品類,導致用戶流失;
- 技術投入滯后:在智能化領域,理想的AD Max智駕系統進展緩慢,與華為ADS、小鵬XNGP等相比缺乏競爭力;
- 組織架構調整陣痛:年初的裁員風波與高層變動,可能影響了研發與銷售體系的穩定性,導致市場響應速度下降。
理想的困境折射出新勢力車企的普遍挑戰:在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的背景下,僅靠單一品類或營銷噱頭難以持續領先,必須加快技術迭代與生態布局。
未來展望:三大趨勢重塑行業格局
- 技術驅動的"智能化競賽":隨著L3級自動駕駛法規逐步落地,智駕能力將成為車企核心競爭點。華為、小鵬、蔚來等企業在算法、算力、數據層面的積累,可能拉開與后來者的差距。
- 生態融合的"車-樁-儲"一體化:新能源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儲能系統的協同發展,將成為新增長點。比亞迪的"天網充電網絡"、特斯拉的"虛擬電廠"計劃,均指向這一方向。
- 全球化布局的"本土化深耕":中國車企出口量持續增長,但需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研發、生產與服務體系。吉利、比亞迪在東南亞、歐洲的布局,可能成為未來增長的新引擎。
在變革中尋找確定性
2025年6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既是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共振的結果,也是行業競爭格局加速分化的縮影。比亞迪的體系化優勢、特斯拉的觸底反彈、鴻蒙智行的生態突圍,共同勾勒出行業發展的多元路徑。對于車企而言,如何在技術迭代、用戶需求與全球化競爭中找準定位,將成為決定未來成敗的關鍵。在這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中,唯有持續創新與深度布局,方能穿越周期,抵達下一個增長高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