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要是君王不死,怎么辦?
大宋的丞相用行動告訴我們怎么辦。
1279年,44歲丞相陸秀夫先命妻子兒女跳海,然后對小皇帝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與國同休。" 8歲的小皇帝攥著他的衣角問:"丞相,我們要去哪里?"
陸秀夫將8歲皇帝趙昺綁在自己腰上,把孩子抱上后背:"去見太祖太宗,告訴他們,大宋的最后一個皇帝,沒丟祖宗的臉。" 說完,背著幼帝縱身躍入大海。
《宋史》記載: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
十萬軍民紛紛效仿,短短七日,無數浮尸出海面。忽必烈:秀才之才,當世無雙。
這就是歷史上記錄的崖山之役。
我們讀史書,讀到南宋,一直都是割地賠款的屈辱事情,不是受契丹就是女真,最后遇到了更為兇悍的蒙元。
但是對比北宋“靖康恥”,南宋的謝幕值得我們尊敬。
有時候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是不能講利益的,要講氣節。
有人評價大明王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君王死社稷”,崇禎帝吊死煤山。
鶴林寺
宋 陸秀夫
歲月未可盡,朝昏屢不眠。
窗前多古木,床上半殘編。
放犢飲溪水,助僧耕種田。
寺門外斷掃,分食愧農賢。
有人說陸秀夫是一個迂腐的人,但是他關鍵的時候有氣節。
1276年元軍破臨安,有官員卷著金銀跑路,有將領忙著寫降書。可時年37歲的陸秀夫,卻在這時候接下了左丞相的印信:"國雖破,臣節不可破。"
據說當時就有人預言:“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