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國師寇謙之,開創北天師道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歷史上曾受到多個朝代的尊崇。然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也逐漸贏得了人們的推崇,在某些朝代中,佛教的地位甚至超越了道教。統治者往往將宗教視為駕馭民眾的統治工具,由于宗教與政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宗教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紛爭。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四次大規模的毀佛事件,史稱“三武一宗滅佛”。所謂“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在北魏太武帝年間,佛教遭受了傳入中國后的首次沉重打擊,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事件。在這一事件中,北魏道士寇謙之利用太武帝對道教的崇奉,對張道陵創立的道教進行改革,去除了五斗米教的入教繳納米稅、房中術等元素,重新創立了一種符合儒家規范的天師教。
寇謙之,字輔真,生于東晉末年的上谷昌平(今北京),后因避戰亂遷至馮翊郡(今陜西高陵)。當時,漢族士大夫仍十分重視門第觀念,寇氏原為漢中大族,寇謙之自稱是東漢開國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孫。
有一次,寇謙之在用《周髀》演算七曜時遇到了難題,正當他苦思冥想之際,恰好被在寇家幫傭的成公興看見。成公興稍加點撥,寇謙之頓時豁然開朗,依照成公興的方法迅速解出了難題。寇謙之對成公興的才智深感佩服,便欲拜其為師。然而,成公興卻拒絕收徒,反而提出要拜寇謙之為師。兩人爭執一番后,寇謙之終究拗不過成公興,只得收下這個徒弟。
一日,成公興問寇謙之:“先生既然有意修道,何不隨我隱居名山大川潛心修行?”于是,兩人一同前往華山、嵩山等地修煉。
相傳他們抵達華山后,尋得一眼石洞安頓下來。成公興每日上山采藥,回來與寇謙之共服草藥,竟不覺饑餓。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寇謙之進步神速,成公興便帶他前往嵩山。在嵩山,成公興找到一處三重山洞,安排寇謙之住在第二重石洞,自己則居于最內層。
某次成公興外出前,對寇謙之交待道:“我離開后,會有人送藥來,無論送來何物,你只管服下。”不久后果有人送藥,寇謙之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氣,那竟是一些五色斑斕、散發著陣陣腥臭的毒蟲。寇謙之見狀頭皮發麻,汗毛倒豎,哪里還敢食用?成公興歸來后詢問情況,嘆息道:“看來先生無緣得道成仙,只能成為帝王之師。”原來,成公興此舉意在考驗寇謙之。寇謙之因此錯失了升仙的良機。
此后,寇謙之在成公興的指導下,專心致志地修道長達七年。
北魏的前三代皇帝均對佛教推崇備至,然而這一局面在太武帝時期發生了顯著轉變。拓跋燾年少登基,是一位兼具雄才與大略的君主,對內積極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政策,對外則發動連番征戰,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崔浩作為北魏的三朝元老,在拓跋燾繼位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太武帝即位后,崔浩輔佐軍機政務,屢次力排眾議,為太武帝的文治武功立下赫赫功勛,因而成為北魏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宰輔重臣。崔浩崇尚道教,并借助道教之力推進鮮卑族的漢化進程。崔、寇二人志同道合,崔浩拜寇謙之為師,并請其傳授道法。在崔浩的大力支持下,寇謙之迅速獲得太武帝的尊崇。次年,北魏都城平城東南新建了一座高達五層的天師道場。太武帝對道教深信不疑,常向寇謙之咨詢軍政要事,道教的地位由此愈發顯赫。
寇謙之著手推行道教革新措施,自稱太上老君降臨時將改革道教的重任委付于他,并囑咐道:“你應當宣揚我的‘新科’,清整道教,廢除三張之法和租米錢稅,以及男女房中術等。大道本應清虛,豈容這些雜事?應以禮度為先,輔以服食閉關修煉。”
寇謙之依據這套理論,對早期的五斗米教和天師教進行了全面改革,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重新構建了教內儀式和規范,并廣泛吸納王公貴族加入道教,使得原本在下層民眾中流傳的道教信徒群體發生了顯著變化,與統治階級緊密融合。
當時,漢魏遺風猶存,民眾本就尊崇道教,加之朝中重臣和皇帝的鼎力支持,寇謙之的道教改革聲勢浩大,時人將經其革新的教團稱為“新天師道”,后人則稱之為“北天師道”。
寇謙之與崔浩還分別撰文宣揚道教。北魏作為異族統治黃河流域的漢族聚居地,漢人普遍不認可其統治地位。因此,兩人從君權神授的角度出發,提出道教神仙授予北魏皇帝封號的設想。太武帝正苦于缺乏正統帝王的依據,聽聞崔浩的建議后大喜。
北魏太武帝太延六年(440年),寇謙之宣稱“太上老君”再次降臨,正式授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之號。太武帝隨即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自率領盛大的車駕前往道壇受符篆,所用旗幟均為青色。至此,魏太武帝正式成為道教徒,道教也取代佛教,成為北魏的國教,寇謙之被封為國師。他耗費巨資在平城道壇北面建造了壯麗宏偉的靜輪宮,高處靜謐,不聞雞犬之聲,以期上接天神。北魏的道教建筑規模至此達到巔峰。道教的聲勢在北方達到極盛,北魏后來的歷代皇帝登基時都要登壇受符篆,北天師道備受尊崇。
崔浩出身于顯赫的世族大家,祖上數代尊崇天師道,一貫維護正統文化,因此對源自印度的佛教本能地排斥。身處政權錯綜復雜的漩渦之中,政敵利用佛教來對抗他,崔浩于是極力鼓動太武帝滅佛。然而,在這件事上,寇謙之與崔浩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寇謙之并不反感佛教,反而從中汲取了許多有益因素以革新道教,因此極力勸阻崔浩不要采取如此極端的手段。據史料記載,寇謙之苦勸崔浩不要滅佛,但崔浩置若罔聞,寇謙之氣急敗壞地對崔浩說:“先生你這樣做會遭報應的,只怕沒幾年就會招來殺身之禍,連親友都要受到株連!”
太武帝最終下詔滅佛,勒令僧人還俗,遣至軍中效力。幾年后,關中爆發蓋吳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屢次擊敗北魏軍隊,太武帝不得不御駕親征,迅速鎮壓了起義,收復了長安。當太武帝率軍攻入長安時,在一座寺廟內發現了大量兵器、釀酒器具以及官員富豪藏匿的財物,甚至在寺院的地下室發現僧侶與貴族妻女淫亂。該寺院的僧人不僅參與叛亂,且行為不端,太武帝震怒不已。崔浩在一旁極力勸說太武帝大規模誅殺僧人,焚毀經書、佛寺。
盛怒之下,太武帝立即下令關閉長安的寺廟,焚燒寺院,搗毀佛像,滅佛行動達到頂峰。隨后,太武帝不顧太子和鮮卑大臣的勸諫,在北魏全境推行滅佛政策。滅佛詔書歷數佛教的罪行,下令今后若有人敢于侍奉“胡神”或制造泥佛像、銅佛像者,滿門抄斬;各地官吏查抄佛教經書圖文,悉數焚燒銷毀,老幼僧人全部活埋。這場空前的劫難一直延續至太武帝去世。
四年后,權傾朝野的崔浩因直筆修史觸怒太武帝,政敵乘機攻擊他收受賄賂,太武帝震怒之下,崔浩被殺,正應了寇謙之所言。而寇謙之早在崔浩慘死前兩年,便以八十三歲高齡羽化登仙。據說,寇謙之去世時,口中吐氣如煙云,從窗口飄出,直沖云霄,至半空才消散。其遺蛻竟變長,直至三天后才縮短。弟子們皆認為寇謙之尸解,羽化登仙。太武帝下令以高道之禮安葬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