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如何發現孩子的特長?”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畢竟,“特長”會伴隨孩子的成長很長一段時間。
從“喜歡”到“堅持”再到“突出”,能將孩子“喜歡”的事,發展成“特長”最好不過。“特長”的背后,要是有“天賦”加持,會讓孩子的“特長”變得更顯眼。
關于“天賦”,這兩天讀的《人人有天賦》,刷新了老母親以往對“天賦”的理解。
《人人有天賦》是比利時教育顧問盧克·德沃夫、比利時童書作家布倫希爾德·博姆斯,和插畫家艾瑪·蒂森共同合作分享“天賦”的一本童書。
關于天賦的1個真相
齊魯名師李懷源分享過天賦的兩個衡量標準:
- 第一,在同等的時間里,比別人做得好。
- 第二,產出同樣的成果,比別人用時少。
李老師對天賦的看法,也是老母親過去對“天賦”的看法。
這種看法,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這個定義之下,一個人身上所謂的“天賦”,在有相同“天賦”但更厲害的人面前,會變得不值一提。
這樣的認識,讓人很有挫敗感。別問我怎么知道,現實已經給老母親上了實實在在的一課。
所以,關于“天賦”,是否有更廣一點的說法?
《人人有天賦》里的定義,讓人眼前一亮:
天賦并不在于你在某個方面做到最好,或是表現突出,而在于它對你自身有什么影響。
比起所謂的“最好”、“突出”,“自身的影響”才是更重要的存在。做有“天賦”的事,不僅“會發現快樂的時光似箭一般飛速而過”,還會變得“元氣滿滿”。
具體如何理解《人人有天賦》中的這句話?來看看書中分享的一些對話就會明白。
運動會后,有孩子和家長分享:
真是美好的一天!我跳高越過了11米,比之前高了3厘米,刷新自己的記錄。這可是很大很大的進步呀!
也有孩子分享的內容是:
我們今天踢了平局。但是,我們隊真的太棒了!我們配合密切,每個人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
做到最好或很突出,并不是“天賦”的全部,“天賦”給人的收獲,更多在于對“自身”有怎樣的影響。
《人人有天賦》,道出了“天賦”的真相。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發現能讓孩子變得元氣滿滿的天賦呢?
3步發現孩子的天賦
彭凱平老師在《孩子的品格》中分享了兩個概念,一是“表現優勢”,二是“個性優勢”。
所謂的“表現優勢”,就是日常我們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比如成績好壞,聽話與否等等。“個性優勢”則是孩子在應對生活挑戰時,會表現出來的優勢。
彭凱平老師提到的“個性優勢”與《人人有天賦》中分享的“天賦”有相似之處。不同的點在于,《人人有天賦》把更細致的“天賦”做了分享。
手捧《人人有天賦》,我們可以借助這本書,通過以下3個步驟來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
- 了解
- 觀察
- 對照
讀第一遍的時候,會了解《人人有天賦》里關于“天賦”的說明。這樣還不夠,書的最后有一份《天賦教授的天賦之書》,里面詳細羅列了16種“天賦”。
每一種天賦,都由3個部分組成:
- 是什么
- 去哪里
- 小建議
比如“勤勞的小蜜蜂”的介紹
讀過以上的內容,我們會對16種“天賦”有一定的了解。
接著,開始觀察。
如何觀察?
《人人有天賦》給了示范: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下觀察。
比如假期旅行期間,孩子關注的點,很可能藏著被忽視的“天賦”。
比如逛博物館時,孩子不經意間展示的能力,也藏著“天賦”。
觀察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門需要修煉的技術。《從“熊孩子”到男子漢》里說,觀察孩子,“涉及大量的傾聽、耐心和專注”,“需要我們認真傾聽他們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話”。
觀察之后,對照《天賦教授的天賦之書》里的16種“天賦”,慢慢看見孩子身上所具備的“天賦”。
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就好了嗎?
并不是,后面還有一段路要走。
彭凱平老師曾說: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并幫助孩子將其發揮到極致,孩子才更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獲得成功。
翻開《人人有天賦》,通過“了解、觀察、對照”3步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之后在生活中不斷加強“天賦”的應用。
讓天賦擴大到整個家庭
王陽在《故事來幫忙》里說“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天賦,去完成此生的使命。”
為人父母,別只關注孩子,也記得關注下自己。不僅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最好也能看見自己身上的“天賦”。
《人人有天賦》里的16種“天賦”,對大人適用嗎?也是適用的。
除了《人人有天賦》,還有一套書適合和孩子一起閱讀,加深對“天賦”理解——《獨一無二的孩子》
《獨一無二的孩子》是繪本大師昆廷·布萊克與不同大獎作者合作寫給孩子們的童書。
《獨一無二的孩子》共有4冊:
- 《王牌超龍有限公司》
- 《了不起的福家馬戲團》
- 《瞧瞧這一家》
- 《耳朵眼兒里的香蕉》
《耳朵眼兒里的香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感受孩子的童真與“天賦”。
《了不起的福家馬戲團》、《瞧瞧這一家》,以團隊、家庭為單位,看見每個人的“天賦”。
深入挖掘每個人的“天賦”,會發現就像《王牌超龍有限公司》里的故事說的那樣:其實你沒有那么有限。
寫在結尾的話
如果不是遇見《人人有天賦》,老母親對“天賦”的理解,還局限于相比自己“做得最好、表現最突出”的定義。
這樣的定義,往往會讓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帶來的結果就是遇到“做得更好、表現更突出”的人,挫敗感是少不了的。
《人人有天賦》給人打開了思路:原來,“天賦”是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的。
經濟學家何帆老師認為,天賦就是“使我們每個人成為自己的那種特質”。《人人有天賦》里的16種天賦,恰恰都是在說“那種特質”。
《人人有天賦》,特別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來打開發現“天賦”的眼睛。
對了,別忘了還有《獨一無二的孩子》。
人人有天賦,人人都獨一無二。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