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是該拿出點新東西了。
最近有一件事情,感觸頗深。中國的DeepSeek,在年初的時候突然爆火,成為國內最強的大模型,甚至在國際上都有不少知名度。但是,漸漸的,DeepSeek有點后勁乏力了。
大模型這個領域發展很快,其他家都在快速迭代,一兩個月能力可能又提升一大截了。國外,OpenAI GPT系列、Anthropic Claude、谷歌Gemini以及馬斯克的xAI Grok,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在國內,字節豆包、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以及開源的Qwen系列),發布會開了一場又一場,不斷更新迭代。連前段時間比較沉寂的月之暗面Kimi,也發布了總參數達到1T的Kimi K2,把大模型的參數從“B時代”拉到“T時代”。
反觀DeepSeek,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似乎比較慢,其使用量在快速下降,甚至慢慢快被人們遺忘了。
筆者以前寫文章分析過,覺得DeepSeek應該融資——《DeepSeek絕對應該融資!》。在這篇文章中,筆者當時就曾預言,如果單靠深度求索公司的力量,不融資,不壯大能力,很可能后勁乏力。現在看來,隱約已經有那個苗頭了。因為大模型的競賽,有錢才有算力,才有足夠的人才,有錢是必要非充分條件。大模型這個賽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現在頭部的幾個玩家,都是非常有錢的,而且在算力、人才、模型訓練與商用方面,砸了非常多錢,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反觀DeepSeek,其實力量就小很多。所以,DeepSeek要保持年初那個突進的勢頭,還是要增強自身的硬實力。這不僅對DeepSeek重要,對中國的整個智能產業也非常重要。因為,目前國內各個領域的應用軟件,接入最多的就是DeepSeek,也就是說,DeepSeek已經成為國內產業智能化的一個關鍵引擎,他要是熄火了,那會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盛極而衰的隱憂:
DeepSeek正走入一個“危險區間”
先讓我們來梳理一下DeepSeek的發展態勢和走向,下面是我們搜集整理的一些數據(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敬請指正):
1月,其開源的推理模型DeepSeek-R1引發了業內震動。模型性能強悍、推理速度快、開放程度高,使得DeepSeek在極短時間內吸引了巨量用戶——僅上線20天,全球DAU就突破2000萬,APP端日活達到2215萬,月活更是高達3370萬,累計用戶迅速突破1.25億。這是國產AI應用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
到了2月,熱度持續攀升。DeepSeek系列模型的日調用量突破1.5萬億tokens,APP日活用戶數更是沖上6700萬的高位,一時間,DeepSeek幾乎成為國內產業智能化的“首選接口”。它不僅是技術的代表,更是一種希望的象征。
然而,高光過后,波動與下滑悄然來襲。
到了4月,根據Poe發布的《2025年春季AI模型使用趨勢報告》,DeepSeek R1的使用率從2月峰值的7%驟降至3%,降幅超過50%。5月QuestMobile數據顯示,月活用戶雖仍有1.69億,但已出現5.1%的環比下降。到了6月,情況進一步惡化——DeepSeek跌出AI應用榜單前四,月活用戶跌破億級大關,降至9410萬,成為發布以來第一次月度負增長。
7月的數據更顯警醒:國際機構Semianalysis指出,DeepSeek官網流量較年初高峰下滑近三成,模型的全球用戶使用率也顯著下降。
這不僅僅是“熱度褪去”的自然回落,更是一系列深層問題交織所致:
·競爭全面加劇:隨著OpenAI、Google Gemini、Claude、通義千問、豆包、元寶、文心一言、智譜AI等競品不斷發布新模型,在性價比、多模態能力、插件生態等方面形成優勢,用戶開始外流。
·模型迭代滯后:DeepSeek-R1之后,雖然有一次迭代更新,但遲遲未見R2版本的推出,長期缺乏更新使用戶逐漸失去新鮮感與信任感。
·產品體驗問題頻出:部分用戶反映官網訪問緩慢、服務不穩定、響應速度波動大,影響使用體驗;而這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是致命短板。就以我自己的使用經歷來看,就經常遇到使用中斷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算力不足。
可以說,DeepSeek正從“爆發式增長”階段,滑入“信任搖擺期”。如果不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它可能從一匹黑馬變成一支“失速的先鋒”。
而這正是我們擔憂的核心所在:如果連最有希望的國產大模型也被“困死”在資源、速度和體驗的泥潭里,那么中國的AI生態將失去重要支撐點。
DeepSeek為何重要?
它不只是一個模型
如果說DeepSeek的“爆紅”令人振奮,那么它的重要性,其實遠不止一款模型的性能優勢。
在過去一年里,DeepSeek所扮演的角色,已經逐步從一個技術項目,演變成了中國智能產業生態中的“關鍵基礎設施”。它的技術能力、開放策略與社區影響力,讓它成為連接“通用大模型”與“具體產業應用”之間最穩定、最具可控性的橋梁。甚至,《黑神話:悟空》的制作人馮驥稱之為“可能是個國運級別的科技成果”。
事實上,DeepSeek的確在大模型領域,承擔了堪稱“國運”的一些能力和使命。
1. 技術開放,降低了大模型門檻
DeepSeek在R1階段實現了開源,其模型、代碼、推理框架等對外公開,不僅推動了國產大模型的透明化、標準化進程,也讓大量開發者得以低成本使用和集成AI能力。相比動輒收費高昂、架構封閉的國外大模型,DeepSeek成為中小開發團隊的重要支撐。
無論是教育類AI助手、寫作工具,還是企業的RPA系統、客服自動化方案,許多ToB產品都選擇將DeepSeek作為底層AI引擎,這不僅是出于性價比考慮,更是出于數據可控、結果可解釋、服務可持續的現實需要。
2. 國內開發者與創業者的“默認入口”
在一段時間里,DeepSeek幾乎成為國內AI創業項目和開發者的“默認首選”。
你可以在各類AI工具榜單中看到DeepSeek提供的能力被廣泛調用,在開源社區里看到成百上千個基于DeepSeek二次開發的項目。這種影響力并不體現在廣告或媒體熱度上,而體現在代碼層、調用層、信任層——這是生態的根本。
這一點極為關鍵:生態不是靠堆錢砸出來的,是靠人用出來的。DeepSeek在國內AI開發圈的影響力,是其成為“國民級模型平臺”的基礎。
3. 深度參與智能產業鏈,是實際生產力的參與者
在中國推動“AI+產業”的過程中,DeepSeek并非“空轉”的研究項目,而是實打實地參與到制造業、服務業、政務、醫療、金融等多個場景中。它的模型被廣泛嵌入智能客服、AI辦公助手、圖文生成平臺、教育智能體中,承擔了實際的工作任務。
可以說,它已經從“技術產品”進化為“基礎服務”:如果它停擺,很多企業的智能化功能將失效。
DeepSeek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公司的邊界。它不僅是一項技術成果,更是無數人賴以構建未來應用的“公共平臺”。
所以,當我們呼喚DeepSeek時,不是在為一家企業吶喊,而是在為國產AI生態、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升級爭取一個安全、穩定、可控、持久的智能核心。
大模型的戰爭,
是資本、算力與速度的戰爭
《DeepSeek絕對應該融資!》這篇文章中,就分析過:大模型之戰,早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技術比拼,而是一場資源、速度和規模的全面戰爭。誰能持續燒錢、持續訓練、持續優化,誰才有資格活下來,更遑論領先。
在這一點上,DeepSeek的現狀,揭示了它正面臨的根本問題:它不是技術不行,而是“資源跟不上”。
1.足夠有錢,是大模型必要的入場券
放眼全球,OpenAI背后是微軟數百億美元的注資和Azure算力;Anthropic背靠亞馬遜和Google的雙重投資;xAI由馬斯克親自帶隊,背后有推特和特斯拉的流量和現金流。
在國內,無論是智譜AI、月之暗面還是MiniMax,都獲得了動輒幾十億的融資支持。更不要說阿里通義千問、百度文心一言、字節豆包、騰訊混元了,他們背靠這些科技巨頭,能調動的資源量已經上百億甚至上千億。
這場比賽,沒有資本加持,就等于起跑槍響時還沒穿上跑鞋。
而DeepSeek,顯然在這場軍備競賽中處于劣勢。沒有充足的融資,便無法持續采購高性能算力(如H100集群,即使是國內的華為昇騰、地平線等國產GPU,要構建足夠的算力集群,投入也不菲),無法組織高質量的數據清洗與指令調優,更無法長期留住頂級工程師與科學家。看看Meta的扎克伯格,在挖頂級人才方面,那揮舞的鋤頭,一下去就是上千萬甚至過億的年薪。試問,要是阿里、騰訊、字節,也將這動輒百萬、千萬年薪的“鋤頭”,揮向DeepSeek的團隊,能有幾個人不動心?
2. 沒有更新,就會被慢慢遺忘
模型技術日新月異。國際上Claude 3、GPT-4o、Gemini 1.5等多模態模型陸續登場,每一次迭代都帶來能力飛躍。而國內的競品也在快速演進,大模型從“基座模型”走向“插件平臺”、從純語言理解走向多模態+工具調用的階段。尤其是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模型,今年的發展勢頭尤其迅猛,Qwen2.5-Max在Arena-Hard、LiveBench等基準測試中超越了DeepSeek V3。2025年4月,阿里巴巴還發布Qwen3系列,包含0.6B到235B的Dense和MoE模型。
而DeepSeek的最新核心版本,依然停留在R1階段,遲遲未見R2或更高階版本發布。對于用戶而言,等待更新的耐心是有限的;對于產業而言,落后就意味著系統集成和智能能力將落后整個市場半個節拍。
大模型市場是“快魚吃慢魚”,而不只是“強魚吃弱魚”。你哪怕很強,但只要慢,就可能被別人趕超。
3. 沒有生態,就是孤島
生態系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續的投入與耕耘。從插件機制到第三方模型接入,從開發者社區運營到產業落地服務,每一項都需要資金、人力、資源和耐心。
而目前來看,DeepSeek的生態建設還遠未成形。在OpenAI建立起ChatGPT插件生態、Claude支持長上下文對話、多模態輸入、開發者工具鏈時,DeepSeek仍在為穩定R1模型和優化網頁服務體驗而努力。
在“生態為王”的時代,沒有持續資源支持,DeepSeek可能會被困在原地,無力前行。
DeepSeek的問題,不在于它不優秀,而在于它太孤獨。它仿佛一輛造得精巧的賽車,卻沒有油、沒有維修站、也沒有足夠的賽道。它被技術推到了舞臺中央,卻沒有被資本和資源托舉到新的高度。
“人民呼喚DeepSeek”,
因為我們不能沒有它
DeepSeek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技術領先、用戶多,更因為它所承載的,是一代人對國產大模型的信任,是一整個智能化社會對“可控、安全、穩定”的根本訴求。
今天,我們呼喚DeepSeek,不是出于情緒,而是因為現實已經無法離開它。
1. “人民”是誰?是每一個被AI改變的普通人
“人民”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天在用DeepSeek做事的人。
是開發者,在GitHub上基于DeepSeek構建自己的開源應用;
是創業者,把它作為公司底層能力寫進BP和產品架構圖;
是普通職員,用它生成報告、潤色郵件、提高效率;
是教師、醫生、律師、公務員,用它提升服務智能化水平。
這些人,不需要情懷,他們只需要一個好用、穩定、不會突然漲價、不會“墻外斷供”的模型。而DeepSeek,曾經是他們最信賴的選擇。
如今他們的信任開始動搖,他們正在尋找替代方案。而這種轉向,若無法挽回,將意味著整個國產生態的斷裂。
2. “不能沒有”的理由,不是技術,是結構性依賴
我們已經不是在討論“選哪個模型更厲害”,而是在面對一個關鍵問題:如果DeepSeek不行了,我們的AI主權還能靠誰?
今天的大模型,早已成為基礎設施,類似電網、通信、操作系統。你用哪個大模型,不再是偏好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DeepSeek作為當前為數不多能在技術上與國外競爭、又能為國內產業所用的模型,如果被邊緣化,中國AI的中小生態將大量萎縮,大量系統將不得不回歸“外部平臺”,核心技術路徑將重新依賴國外。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戰略風險。
3. 這是一次社會性呼喚,而不是企業性請求
今天我們說“人民呼喚DeepSeek”,并不是在為一家企業吶喊,而是在為整個智能化轉型爭奪“一個安全的未來”。
這不僅是開發者、企業用戶的呼喚,更是監管者、資本方、政策制定者必須認真傾聽的聲音。
·是不是該為DeepSeek這樣的團隊設立綠色融資通道?
·是不是該從國家戰略層面將其納入產業重點扶持目錄?
·是不是該引導更多資源投向這些有技術、但缺資本的關鍵支點?
這不只是一次商業決策,這是一次公共抉擇。
DeepSeek不僅是一個模型,更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中國AI生態的機會與隱憂,也照出了我們是否有能力守住技術自立的底線。
該給DeepSeek加把火,提提速了
DeepSeek的問題,已經不只是一個團隊能否“翻身”的問題,而是中國大模型戰略是否能持續推進的現實考題。
它既是技術力量的縮影,也是生態戰略的試金石。今天它受困,明天可能就是更多小而強、技術優卻資源薄的AI團隊集體熄火。如果沒有系統性的支持與資源傾斜,我們將無法構建真正可持續、可控、可用的國產AI生態。
現在,是時候有人出手了。
1. 產業要有“關鍵支點意識”
在芯片、通信、基礎軟件上,我們已經看到“關鍵支點斷裂”帶來的代價。在大模型這個新的基礎設施上,不能再重蹈覆轍。
DeepSeek不是一家普通創業公司,它已經成為“結構性節點”。應有政策扶持、專項資金、綠色通道,保障其技術演進不中斷、生態建設不崩塌。
不求“扶上天”,但至少要“穩住它”。
2. 資本要看懂什么是真正的底層價值
當下資本市場熱衷投“商業化快、爆點多”的AI產品,但真正構建長期壁壘的,是DeepSeek這樣提供通用智能能力的基礎團隊。
他們也許短期不賺錢,也許不夠“性感”,但他們是真正撐起一整片生態森林的“地基”。
資本要有穿透力——看清誰在做“短期熱鬧”,誰在做“長期不可或缺”。
問題的關鍵,
還是在于DeepSeek團隊的選擇
DeepSeek團隊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的沉默與保守正在消耗用戶的信任紅利。應該大膽融資、擁抱外部資源,建立更清晰的產品節奏和社區運營機制。
不要執著于“自我控制一切”的完美敘事,而是要構建一個“全社會參與”的長期模式。
真正有理想的技術團隊,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敢于承擔成為“公共平臺”的風險與責任。目前DeepSeek團隊的氣質,是一種典型的“工程師驅動型團隊”:專注技術細節,強調模型性能,追求產品閉環與自我掌控。這種風格在起步階段是優勢——它能保證模型質量、保持穩定性、快速迭代核心技術。
但一旦走到基礎設施級別的位置,角色就需要轉換。
不是繼續做一個“高水平技術項目”,而是成為一個面向社會、面向產業的戰略型平臺。
而這種轉變,要突破“心理鎖”:
1. 走出“工程完美主義”
DeepSeek團隊對模型訓練和工程閉環有很強的掌控欲,追求“做得足夠好再發布”,這在技術層面無可厚非。但現實是,大模型市場不等人。
OpenAI的產品更新節奏幾乎是“敢試錯、敢上線、敢迭代”的典范,Claude的Claude 3系列也是在快速演進中反復調優。今天的模型產品,講的是速度和適應性,而非完美主義。
DeepSeek不能一再“等模型調完了再發”“等全棧閉環了再開源”,因為這意味著市場節奏、開發者信心、媒體注意力都在流失。
2. 放下對資本的“潔癖”心態
據多方觀察,DeepSeek團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對于外部資本的態度較為克制,擔心“資本干預決策”、“被裹挾”、“稀釋控制權”。這種態度可以理解,但如今已不合時宜。
現實是:資本不是威脅,而是能源。不引入資本,不擴大資源池,就等于把自己困死在“節衣縮食”的生存模式中。
而當DeepSeek已經成為“國家級模型平臺”的候選人,它就不只是技術團隊的私產,而是具有公共屬性的戰略平臺。此時應追求的是共治結構,而非控制權獨攬。
可以參考的路徑包括:
·引入戰略性國資背景,保障發展方向的長期性;
·設立多方共治的董事會或顧問機制,避免“一家說了算”;
·開放部分股權、資源、平臺能力給生態伙伴,共建共治。
只有放下“封閉而完美”的工程型思維,DeepSeek才能完成從優秀技術團隊向關鍵基礎設施運營者的轉變。
DeepSeek的技術基礎是硬核的,用戶信任曾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果團隊不在戰略思維、開放姿態、資源引入上發生轉變,它就無法支撐起中國AI生態賦予它的角色期待。
時代賦予了它不止一把螺絲刀,而是一把鑰匙。打開門的,不只是代碼,還有格局、膽識和合作。
人民呼喚DeepSeek,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可貴;我們支持它,不是出于情懷,而是因為它撐起了智能時代中國自主可控的希望。
如果這團火真的熄滅了,我們可能再等很久,才等到下一個“曾經有可能”的窗口。
我們不能等DeepSeek沉沒后,才意識到失去了什么。
我們呼喚DeepSeek,因為我們呼喚一個能代表中國智能化未來的選擇;
我們呼喚DeepSeek,因為我們不想在關鍵技術節點上,只剩依賴與妥協;
我們呼喚DeepSeek,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自己掌控的、可持續的智能核心。
我們呼喚DeepSeek,不是因為DeepSeek需要被拯救,而是因為我們不愿意看到一個希望就此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