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進行中|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開展
7月8日消息(通訊員 李鑫峰 闕月 報道 陳寶晟 攝影)為讓孩子們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提升普通話水平,同時深度感受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于7月7-8日在黃梅縣古塔社區與大河鎮太山村的“愛心托管班”中,以美食為媒,在鄉音與國音的交響中播撒文化種子。
作為“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深耕黃梅的品牌項目,“愛心托管班”始終聚焦青少年成長需求。針對當地部分孩子普通話表達能力薄弱、傳統飲食文化認知碎片化的現狀,志愿者團隊創新設計出這門“語言+文化”雙軌課程。課程精選《舌尖上的中國》中餃子、粽子、月餅等標志性美食片段,以及深層次繞口令的挑戰,通過“視聽浸潤—發音矯正—實踐體驗—文化溯源的遞進式教學,讓知識在思維與舌尖的碰撞中自然生長。
推普的重頭放在了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古塔社區的課堂總是活力四射。志愿者們從粽子”(zòng zi)的發音練起,延伸到屈原投江的典故,再對比南北粽甜咸之爭。其中小朋友說道:“原來北方粽子裹蜜棗,咱們湖北的塞臘肉呀!”小朋友恍然大悟。課后,孩子們繪制的“美食地圖”上,“熱干面”“魚糕”等湖北美食旁,都工工整整標注著拼音,成了最生動的語言作業。
大河鎮太山村的課堂上志愿者趙夕雅老師播放的陜北黃饃饃制作影像剛開場,蒸騰的熱氣便透過屏幕勾起孩子們的好奇。“注意看字幕,‘黃饃饃’讀作 huáng mó mo,陜北人蒸制它時,會像咱們湖北人腌臘肉一樣講究時令!”她邊用方言類比,邊示范口型,孩子們捏著小拳頭跟著練發音,原本生硬的音節漸漸變得圓潤。
“美食是文化的DNA,普通話是解碼的鑰匙。”志愿服務隊隊長李鑫峰表示:“我們想讓孩子們明白,說好普通話能讓家鄉味道被更多人聽見,懂文化能讓舌尖記憶更有分量。”
灶臺煙火氣,化作育人詩。當孩子們用標準的普通話描述食物滋味時,當傳統美食故事在童聲中流轉時,“智能之光”的志愿者們正以青春之力,讓文化傳承既有溫度,更有質感。(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