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打七折!萬億資金進場"掃貨",房企退地潮背后藏著什么玄機?
史無前例!全國土地收儲規模破千億,房企退地潮起!
政府大手筆回收土地,房企排隊退地,背后原因揭秘!
地價腰斬VS專項債進場:2025樓市終極博弈
從萬科到華潤:巨頭們正在上演"地皮大逃殺"
廣州珠江新城某黃金地塊的退地協議上,開發商簽字時的手抖得像篩糠——三年前溢價30%搶下的"地王",如今被政府七折回收。這魔幻一幕正在全國50多個城市同時上演,1282億專項債資金化作無形大手,將樓市推入史無前例的資產重組時刻。
華潤置地的"神操作"堪稱教科書級止損:11年前在福州斗池路拿下的綜合體地塊,商業部分遲遲未動工。經協商退還未開發部分后,政府將地塊容積率從4.5降至2.8,新增住宅規劃。半年后華潤以9.47億重新競得,相當于用退還地塊的補償金"白嫖"了規劃調整紅利。這種"退舊換新"的策略,展現了企業精準的市場判斷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州的"地票"補償機制。某房企退還大干圍地塊后,拿到15.29億元等值票據,三個月后用在白云新城搶下溢價地塊。政府則將回收地塊改為住宅用地重新出讓,同一開發商加價5億接盤。這套"左手退右手買"的財技,既保住了土地財政賬面數據,又完成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專項債收儲的折扣力度暴露行業窘境:珠海某文旅地塊三年前4.57億成交,如今3.41億被回收,資產縮水25%;西安浐灞地王樓面價從7700元/平跌至政府回收價5500元/平,跌幅近30%。這些數字背后,是開發商對當年搶地決策的深刻反思。
廣東的專項債操作最具代表性:2月發行的307億債券中,127.5億砸向惠州,53.58億注入珠海橫琴。被回收的86宗地塊里,既有廣州大干圍這樣的核心區商業用地,也有中山馬鞍島這類概念炒糊的"畫餅"區域。政府接盤價普遍在原始地價7-9折之間,相當于給房企做了次集體"資產透析"。
這場退地運動的深層邏輯,在南京人居森林地塊展現得淋漓盡致:退還后容積率從2.8降至1.5,限高從100米砍到60米,搖身變成低密改善盤。開發商寧愿支付違約金也要重簽合同,只因市場風向已從"快速周轉"轉向"品質溢價"。
23城住宅用地開工率不足五成的殘酷現實,倒逼著這場土地供給側改革。北京海淀某地塊的命運轉折堪稱行業縮影:自持要求從100%清零,地價反而暴漲30億。保利建工接盤后測算,去除自持負擔后凈利潤反而提升5個百分點。
這場波及政府、房企、購房者的三重博弈中,三條暗流正在重塑樓市格局:
土地財政從"增量依賴"轉向"存量盤活",廣東等地專項債收儲后地塊原則上當年不再出讓,相當于給市場安裝"泄洪閘";
開發商開啟"斷舍離"模式,萬科近半年退還20宗地塊回籠資金超百億,集中火力布局15個核心城市;
購房邏輯發生根本轉變,西安某退回重拍地塊,新房備案價較三年前下降15%,但配置標準提升兩檔,印證著"價格回調、品質上行"的新周期。
這場退地潮最吊詭之處,在于它既是危機出清又是機遇重構。當惠州某開發商用退地補償金拿下深圳前海地塊時,當廣州通過"地票"機制實現土地資源跨區置換時,中國樓市正在完成從金融游戲向實體經濟的驚險一躍。
普通人的購房啟示錄:
盯著政府收儲地圖買房——珠海橫琴、廣州白云新城等專項債重點投入區域,未來三年必現價值重構;
警惕"地王遺體房"——西安浐灞、南京江北等退地重災區,現有樓盤可能面臨配套縮水;
抓住"規劃調整紅利期"——北京海淀、福州鼓樓等退地再上市區域,改善型產品將迎供應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