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會議,即將召開,7月政治局會議的重要程度,自不必多言!
首先從參會者級別來說,參加人員主要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換句話說,國家的最高層領導幾乎都會參加。
其次,政治局會議一般每月一次,其中,4月、7月、12月的這三次,重點討論經濟議題。而這三場會議,又以7月和12月最為重要,是經濟工作的風向標。
因為,4月的政治局會議,一般是兩會剛剛結束,盡管也會討論經濟,但不會和兩會時的經濟定調發生太大變化。
而7月的會議,全年工作已經過半,各項數據都已出爐,那就可能涉及,我們的經濟政策是不是需要進行中期調整的問題。
眼下,中美關稅戰按下暫停鍵;中央財經委會議定調反內卷;二季度GDP報告剛剛發布。下半年中國的經濟將走向何方?三大信號將徹底改寫下半年經濟走向!
點贊關注,聽柏年給你詳細分析。
一、會議召開大背景
上半年的經濟可謂“喜憂參半”。
喜的是我們的工業生產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二季度在關稅大戰的背景下,還同比增長了5.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持續領跑,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大漲9.8%,像新能源裝備、半導體設備產量分別增長22.1%和18.6%。
消費端在以舊換新的刺激下,明顯得到提振。2025年二季度、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帶動相關消費環比增長12.7%,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上升31.5%。服務消費也持續活躍,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8%,五一假期旅游收入同比激增42%。
憂的是地方債務壓力加劇,城投平臺化債進度依舊緩慢。
根據浙商證券債券團隊的統計,截至2025年6月,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余額仍然維持在40萬億以上,城投企業當前現金短債比中位數只有0.37倍,江湖救急借的那100塊,現在掏遍全身的口袋,只能還37塊,借新還舊的壓力也依然不小。
除此之外,還有萎靡的地產。上半年全國房地產投資開發金額同比下降11.2%,百城新房去化周期延長至28.6個月,為歷史最高值。房企也不讓人安心,前50大房企中,有38%存在美元債違約風險,2025年到期的境外債規模高達327億美元,比2024年還多了47%,樓市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止跌回穩,甚至還在拖經濟的后腿。
國外也不讓人省心,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后,悍然發動了第二輪關稅戰。雖然現在有所緩和,但美國對華進口關稅依然高達40%,外循環遇阻。而且隨著《大美麗法案》正式落地,美國內政壓力逐步減輕,特朗普可能會騰出手來,繼續在外貿問題上跟我們糾纏。
除此之外,美聯儲的降息周期也被關稅戰打亂,鮑威爾需要評估關稅對美國通脹影響究竟有多大,下一輪降息可能要被推遲到9月,為了保證兩國之間的正常利差,國內很難持續性地單邊降息,貨幣政策階段性受到了一定的掣肘。
二、會議前瞻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7月政治局會議就要見招拆招,解決三大核心問題。
首先是重中之重的化債問題。
地方化債當下遵循“短期止血+長期造血”雙軌思路。短期止血主要有兩方面的辦法,一是去年9月24日會議上提過的,債務置換,地方政府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高成本隱性債務,將年息7%-10%的非標債務置換為2.0%-2.5%的政府債券,直接降低利息負擔。
但目前的問題是,東部省份獲得的置換額度顯著高于中西部,廣東浙江這些發達省份化債進度很快,而云南、貴州等債務高風險地區,當地財政捉襟見肘,手里沒什么錢能拿去還債。
因此,我們在國家審計署2024年的年度工作報告上會看到,部分省份會挪用養老金、教育、醫療資金來償還政府債務,長期會對地方穩定,民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違規舉債是一部分政府官員的問題,該抓就抓,該判就判,不能讓老百姓承擔過度舉債的后果。
那么短期可行的方案便是,中央政府進一步舉債,提高債務置換額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底,我國政府杠桿率維持在88.4%,國際上,美國聯邦政府杠桿率114.1%、日本212.5%。國內進一步發行政府債務置換隱性債務的空間是存在的。
當然債務置換,只是一個止血的過程,能把債務利息降下來,然后還是“誰家孩子誰抱走”,地方政府還是要還這些債的,沒錢怎么辦?
這就要說到“造血”了,以前地方政府靠賣地,收房地產相關的稅來應付各類開支,現在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那么就有必要對財稅體系進行改革。
早在去年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高層就明確了,要將財稅改革列為宏觀經濟治理的核心任務,要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2025年7月政治局會議作為政策落地關鍵節點,可能會部署下一步的行動。
具體來說,有兩大類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消費稅改革。本來是只要生產出來,就得交消費稅的,未來有可能變成在哪里賣出去的,就在哪里收,而且可能會下放到地方,這樣中西部大多數地方也能從中分一杯羹,地方政府能從消費中嘗到一點甜頭,可能就愿意進一步刺激消費,本地經濟慢慢能得到提振。
另外一大類改革主要涉及央地財政關系。當下地方和中央的稅收分配基本是一個五五開的格局,地方雖掌握54%收入,卻要承擔86%的支出責任,這就形成32個百分點的財政缺口。
想要改變這一局面,中央就得把社保、教育等基礎民生接過來,減輕地方負擔。中央想要上馬什么項目的話,就得預算給夠,別像以前那樣,事辦砸了中央追責地方,錢不夠了地方自己扛。這樣的一增一減,地方財政缺口才能慢慢縮小,化債這事慢慢就有了著落。
跟化債緊密相關的另一大核心問題是地產。
地產的問題又可以分為兩部分,樓市和地產開發商。
對于樓市,7月政治局會議可能會繼續鞏固止跌回穩成果。從需求端來說,當下的重點工作是,進一步掃清限購的各種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戶籍,外地人在一線城市購房,仍然要滿足居住證積分、社保年限等要求,這些都在制約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因此,需要在制度層面打破這些約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穩樓市需制度性突破”,住建部在3月也提出了“加快居住證與戶籍權利并軌”,這些都是在為戶籍法鋪路。另外像進一步下調首套房利率、放寬公積金貸款限制,甚至減免購房契稅等政策都有可能在7月政治局會議后出臺,進一步刺激潛在需求。
在供給端,行之有效的措施還是收儲,收儲的力度越大,越有可能托得住樓市。但問題在于,當下的各級政府確實拿不出多少錢來收儲,要么指望多發點專項債,要么就指望險資等金融機構入場,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12萬億收儲計劃,現在落地的只有千億左右,資金缺口依然很大。這一塊,重點可以關注7月政治局會議會不會給出一些增量政策。
提到房企,很多人都是氣不打一處來,房子賣的又貴,出問題了還得要納稅人來救,為什么不能讓它們直接破產出清呢?原因就在于房地產這條產業鏈實在太重要了,上游連著水泥、鋼鐵、農民工兄弟;下游連著家電、汽車、銀行和等待交樓的業主。要是讓他們破產,高管們是最高興的,他們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的這些爛攤子誰來收拾?
因此,當下還得幫助房地產企業紓困,主流的方案就是債務重組,債轉股這些了。4月25號的政治局會議上還提到了“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在7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我們可以重點關注還有哪些增量政策會出臺,首付會不會進一步降低。
最后一個核心議題是這兩年非?;鸬姆磧染怼?/strong>
7月1號的中央財經委會議,已經定調"治理低價無序競爭",預計7月的政治局會議會進一步將反內卷上升為頂層設計,成為"十五五"規劃的重要主線,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新質生產力"等戰略銜接。
本輪反內卷跟2015年供給側改革區別很大,這次的反內卷更側重治理民企為主的光伏、鋰電池、養殖、成熟半導體,低價無序競爭問題,可能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行為"的具體路徑。
毫無疑問,本輪反內卷會對大家的工作、投資都產生較大影響,我們普通人也能在中間挖掘出不小的機遇。
綜上,柏年認為化債、地產止跌回穩、反內卷這三個議題可能會成為7月政治局會議的核心。
看到這,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講的這些太宏觀了,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這些財政政策究竟要怎么落地?哪些產業會受益?
別急,我們接著往下聊。
三、政策落地
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增量資金可能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特別國債,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已于4月24日啟動發行,計劃在5月至9月集中發行,10月10日前全部完成,總規模將達到1.8萬億人民幣。
具體來說,其中的8000億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也就是所謂的兩重項目;5000億用于“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也就是所謂的兩新項目。
下半年的消費刺激也可能會進一步加碼,針對旅游、養老、文體等服務業。此外央行5000億元再貸款可能推動地方推出"文旅消費券""養老補貼"等,刺激相關的服務消費需求,大家可以通過下載本地文旅APP,領取滿減券,享受這波福利。
剩下的5000億則被稱為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顧名思義,它就是用來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把銀行的“本金變厚”,那么它的抗風險能力就會變強,避免被房地產牽連,出現存款危機。
二是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格高、時間緊、任務重”。4月28日,國新辦明確,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解決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層級規格遠超2022年6月29日國常會決定的基礎設施基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首批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其中2000億元專門投向民營經濟領域,涵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基建、綠色低碳、農業農村、交通物流、市政產業園等八大領域。
其中,數字經濟領域涵蓋區塊鏈、東數西算、數據中心這些熱門領域、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也被正式納入支持范圍。
人工智能領域包括算力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以及下游的各種應用。從資本支出的角度來看,字節、阿里、百度、騰訊、華為等頭部民營企業投入最大,三大運營商雖有算力基礎設施和云服務布局,但投入規模始終無法與頭部互聯網企業相比。
低空經濟方面,新成立的衛星通信網絡集團等央企對標的就是馬斯克的星鏈和SpaceX,相關創新技術研發也主要由民營企業承擔。
總的來說,這輪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在向新質生產力傾斜,這也意味著高層明確認識到,民營企業在這些創新領域的主力軍作用,相關產業也必將在未來迎來大發展。
柏年也跟幾位業內的朋友進行了交流,這類項目一般資本金比例在20%-30%左右,按照規模和資本金要求,預計能撬動10倍杠桿,也就是總共能帶動兩萬億的資金投到新興產業之中。
這也正是我們在中美博弈中的底氣所在。
在《大美麗法案》里,特朗普將大量的資金投給了傳統行業,只求自己的支持率短期能維持住。而我們永遠都是著眼未來的,即使當下的經濟有這樣那樣的挑戰,我們也依然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通過提高生產力來解決當下的債務問題。
由于篇幅限制,7月政治局會議將如何影響這些新興產業,柏年給大家準備了一份“政策行專家交流會”的會議紀要。8000億信貸怎么放?5000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如何推進?接近6000字全是干貨,可以給我們下半年的個人投資來帶不少增量信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主頁發送666找我領取。
當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并存,房地產和地方債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又是新的歷史機遇。我們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7月的政治局會議,將會為大家指明方向。
關于7月政治局會議的詳細內容,比如涉及哪些具體改革舉措、有哪些超預期的政策,以及會議對后續資本市場的影響。柏年將在會議結束后,第一時間在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里,做及時、深度的解讀,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