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飲酒與酒器》。
飲酒與酒器
酒是碳水化合物經過發酵作用釀成的,在碳水化合物中,能夠直接發酵產生酒精(學名“乙醇”)的,有麥芽糖、葡萄糖、果糖等,所以水果和谷物應當都可作為釀酒原料。酒,有著濃郁的香氣和醇美的味道,素有活血行氣、提神御寒、消除疲勞之功效。酒,還具有對神經系統刺激和興奮的作用,能產生愉悅功能和迷幻效果。因此,飲酒成了早期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宴饗活動中飲酒可以促進人與人的交流,營造和諧氛圍;宗教儀式中,飲酒又能達到精神的游離直至與自然和神靈相同。
《戰國策》等文獻中常有儀狄、杜康造酒的傳說。儀狄相傳為夏代大禹時期的人物;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段詩句,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比戰國文獻時代更早的時候,商代甲骨文里頭,對酒已經有明明白白的記載。甲骨文里頭問,就是占卜的時候問說,我們用酒去祭祀祖先,可不可以啊?問神靈,回答說:可以祭祀。就拿來大量的酒去祭祀,這是一條確實的證據。就是說商代確實有酒。
中國傳統素有酒文化的傳統。考古發現的酒的實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河南羅山莽張天湖商代墓葬中曾先后三次出土了內含液體的青銅提梁卣,北京大學化學系、北京市輕工食品研究所和河南省食品工業研究所采用濕化學法先后對其中兩件提梁卣中的液體進行了成分分析,發現了顯著的甲酸乙酯含量,從而確認這些液體是殘留酒液,這也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酒液。
由于作為液體,酒的實體很難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新的科學技術為研究早期先民的飲酒習俗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中美合作研究者曾對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陶器上的殘留物進行了科學分析,通過氣相色譜質譜、液相色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結合穩定同位素分析、Feigl化學點測等方法檢測出殘留物中含有酒石酸,且殘留物的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蠟、葡萄丹寧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現代草藥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相同,其中還包含有蜂蜜和山楂的化學成分,從而推測這些陶器曾經盛放過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混合發酵而成的酒飲料。這一發現把中國乃至世界釀酒史提前到了距今約9000年前。其后,研究者也對山東兩城鎮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多種陶器內殘留物采用類似的分析方法,從而推測當時人們飲用的酒是一種包含有稻米、蜂蜜和水果并可能添加了大麥和植物樹脂(或藥草)等成分之后而形成的混合型發酵飲料。
長江下游地區是最早栽培水稻起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稻作農業的傳統。水稻的大量生產,為史前釀酒提供了充分的原料。甚至直到現在,中國許多地方還有保持了這種以稻米為原料,生產米酒的淀粉分解發酵系統的技術。雖然,迄今為止我們尚沒有發現過馬橋文化酒的實體或直接的證據。但是,從出土與酒器相關的器具來看,馬橋文化時期飲酒之風盛行。
馬橋文化的酒器有觶、觚等,其器形多與青銅器造型相似,器物的制作主要以輪制為主,器型較為規整。鴨形壺、盉也是具有特色的器形之一,可能也與酒器相關。
觶,因與青銅器觶器形相同而命名。以馬橋遺址為例,觶是出土器物最多的酒器,其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多為泥質灰陶,少數泥質黑陶。輪制,器形相當規整,器內壁有明顯的輪旋瑯。常見紋飾有弦紋、云雷紋、之字形折線紋等。云雷紋可細分為菱形云雷紋、斜云雷紋和蝶形云雷紋等,一種云雷紋常飾于一種特定的器形上(圖4-17)。
1、2.馬橋文化陶觶,馬橋遺址出土 3.商代晚期青銅觶,引自《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二卷》
圖4-17 觶
“觶”最早見于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儀禮·鄉飲酒禮》曰主人“實觶酬賓”。《禮記·禮器》“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曰:“觶,鄉飲酒角也”。可見,從東周至東漢時期,古人均將觶視為一種飲酒器。首先將觶與器物對應起來,是在北宋王黻編寫的《博古圖》中,他大致依據容量,將一種侈口、束頸、鼓腹、帶圈足的器物稱之為觶,以別于其他器物。
觚是一種長身、侈口,底部和口部皆呈喇叭狀的器物。一般說來,其最細在中部,兩端粗大,最大橫截面在口部,次之為足底。其名是宋人依據文獻描述確定的,沿用至今,已經約定俗成。《說文解字》解釋觚的功用為:“觚,鄉飲酒之爵也。”《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也曾記載:“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因此,觚被視為禮儀活動中飲酒之用具。馬橋文化的觚,一般上部為喇叭口,下部為圈足或平底,多瘦長細腰,矮胖粗腰者比較少見(圖4-18)。觚的質地、顏色和制法同觶相似,唯數量比較少。紋飾方面,弦紋最多,云雷紋少見。長江三角洲地區這類器形出現較早,在崧澤文化已經被廣泛使用。崧澤遺址曾經發現多件觚,有的為平底,有的附有小方足。良渚文化中依然保持了這種器形,不過開始大量使用漆器制作觚。卞家山遺址曾經出土多件漆器觚,皆平底束腰,高度約26厘米,口徑8—11厘米,底5.6—7.8厘米。漆觚內腔似經燒灼并挖通,修整光潔后以木塞將底堵住。器身外部多飾兩組螺旋狀的突弦紋,其中有一件漆觚的突弦紋內,各用大紅線條填以黑漆描繪變形的云雷紋,造型和紋飾風格近似商周時期的青銅觚。同類器形也在兩城鎮遺址中發現過,經過科學分析,在陶片的殘留物中還發現了酒石酸的成分,確證了這類器物曾經作為酒器使用。
1、2.馬橋文化陶觚,馬橋遺址出土 3.崧澤文化陶觚,崧澤遺址出土 4.良渚文化漆觚,卞家山遺址出土 5.商代早期青銅觚,引自《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一卷》
圖4-18 觚
鴨形壺是馬橋文化特有的器形,敞口,粗高頸,扁腹,似鴨形,一側附半環形扁鋬,手制和輪制結合,先分別制作壺腹和壺頸,壺腹手制,內壁留有清晰的手指痕跡,壺頸輪制或輪修,器內和器外都保留了輪旋痕跡(圖4-19)。這類器物可能用于斟酒。
圖4-19 鴨形壺,馬橋遺址出土
馬橋文化的陶盉,以錢山漾遺址出土較為完整,平口,管狀流,下部為三個大袋足(圖4-20)。這類器物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加熱水或流質食物的炊煮器物。根據兩城鎮遺址袋足陶器的分析,確認其殘留物中含有酒石酸的成分,因此,不排除其作為溫酒器的可能,據此可知,馬橋文化的袋足陶盉大致也具備溫酒的功能。
圖4-20 袋足盉,錢山漾遺址出土
越來越多的考古學、民族志和歷史文獻證實,酒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先民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尤其表現在融合了社會、宗教、經濟和政治意義的各種宴飲活動中。馬橋文化中發現大量的酒器,反映了在其社會生活中以飲酒為中心的宴飲活動已經非常普遍。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金裕宸
編輯:湯婧嫻
初審:方佳璐
復審:林心怡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