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徐悲鴻 辛巳(1941)年作 喜鵲雙喜 鏡心
作者:徐悲鴻 (1895~1953)
創作年代:辛巳(1941)年作
尺寸:56×34.4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鏡心
題識:先生惠存,悲鴻。辛巳。
鈐印:鴻
簽條:徐悲鴻先生柳絲喜鵲。
《喜鵲雙喜》鏡心是徐悲鴻1941年創作的精品花鳥畫,現由齊白石書畫院院長齊良芷弟子湯發周先生權威發布。這件作品凝聚了徐悲鴻藝術成熟期的創作精髓,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一、作品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喜鵲雙喜 創作年代:辛巳年(1941年) 藝術形式:設色紙本鏡心 題識內容:"先生惠存,悲鴻。辛巳。" 鈐印:"鴻"字印 簽條題字:"徐悲鴻先生柳絲喜鵲" 尺寸:約29×27cm(根據同類作品推斷)
二、藝術特色分析
- 構圖特征 作品采用"S"形動態構圖,柳枝自上而下自然垂落,兩只喜鵲一上一下形成呼應。這種構圖源自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經典范式,但徐悲鴻通過西方透視原理強化了空間縱深感。故宮博物院藏《徐悲鴻雙鵲秋艷圖軸》同樣采用類似構圖,可見這是徐氏喜鵲題材的典型處理手法。
- 筆墨技法 喜鵲描繪上,徐悲鴻獨創"濕筆淡墨勾勒輪廓,濃墨渲染明暗"的表現方式:
- 長喙與身軀:淡墨渲染表現立體感
- 羽毛:濃墨干筆皴擦出質感
- 局部:施以酞青藍與白粉強化光感 柳枝處理則體現傳統功力:
- 主干:雄健有力的方折用筆
- 細枝:如絲發般的纖線勾勒
- 嫩葉:汁綠點染展現春意
- 色彩運用 作品突破了傳統水墨的局限:
- 喜鵲:黑白灰基調中加入冷色調點綴
- 柳葉:采用汁綠與淡黃表現新生嫩葉
- 背景:極淡的赭石烘托氛圍 這種色彩處理明顯受到西方水彩畫的影響,與徐悲鴻在法國留學經歷密切相關。
三、歷史背景解讀
- 創作時期特點 1941年正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徐悲鴻此時創作多帶有隱喻性。喜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吉祥喜慶,雙鵲題材更暗含"雙喜臨門"之意。徐悲鴻通過這一傳統題材,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期盼。
- 受贈人考證 題識"先生惠存"中的"先生"極可能是新加坡收藏家韓槐準。徐悲鴻1941年曾在新加坡舉辦賑災畫展,期間為當地友人創作多幅作品。北京誠軒拍賣的《徐悲鴻雙喜圖》同樣作于1941年,題款"槐準先生正之",可為佐證。
四、藝術價值評定
- 創新性成就
- 實現了傳統筆墨與寫實造型的完美結合
- 開創了禽鳥題材的"中西融合"新范式
- 將西方明暗法自然融入中國畫語境
- 市場價值參考 同類作品市場表現:
- 2007年浙江保利秋拍:1941年作《喜鵲》鏡心(29×27cm)成交價超60萬元
- 2011年北京誠軒秋拍:《雙喜圖》引發收藏界高度關注
- 匡時拍賣:1946年作《雙喜圖》估價30-40萬元
五、鑒定要點 湯發周作為齊良芷嫡傳弟子,提出該作四大鑒定特征:
- 筆墨特征:喜鵲眼部采用"濃墨點睛,高光留白"畫法
- 款識規律:"辛巳"年款與"悲鴻"簽名符合1941年書寫特點
- 用印特點:"鴻"字印篆法獨特,與徐氏常用印譜一致
- 材質鑒定:使用抗戰時期特有的四川夾江宣紙
六、學術意義
- 代表徐悲鴻"中西融合"藝術主張的成熟實踐
- 體現抗戰時期藝術家的精神追求
- 豐富了20世紀中國畫革新的案例研究
- 為徐悲鴻南洋時期創作活動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七、收藏建議
- 保存要求:需恒溫恒濕環境,避免強光直射
- 學術研究:建議與徐悲鴻紀念館藏同題材作品比對研究
- 市場前景:徐悲鴻1940年代作品近年呈穩定升值趨勢
結語: 這件《喜鵲雙喜》鏡心不僅是徐悲鴻藝術生涯的重要見證,更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中西融合"的典范之作。通過湯發周先生的專業發布,我們得以深入理解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作品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內涵,至今仍對中國畫創作具有啟示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