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亂世,當各地的叛亂紛起,中央政府已經無法駕馭各個地方之際,各地豪強叛亂紛紛割據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了。 而當時在湖南的后梁的后裔蕭銑也占據巴州反叛,在歷史上建立了鳴鳳政權。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記載的蕭銑起事的這段歷史。
《資治通鑒》原文
義寧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
巴陵校尉鄱陽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陽張繡等謀據郡叛隋,推景珍為主。景珍曰:“吾素寒賤,不為眾所服。羅川令蕭銑,梁室之后,寬仁大度,請奉之以從眾望。”乃遣使報銑。銑喜從之,聲言討賊,召募得數千人。銑,巖之孫也。
會潁川賊帥沈柳生寇羅川,銑與戰不利,因謂其眾曰:“今天下皆叛,隋政不行,巴陵豪杰起兵,欲奉吾為主。若從其請以號令江南,可以中興梁祚,以此召柳生,亦當從我矣。”眾皆悅,聽命,乃自稱梁公,改隋服色旗幟皆如梁舊。柳生即帥眾歸之,以柳生為車騎大將軍。起兵五日,遠近歸附者至數萬人,遂帥眾向巴陵。景珍遣徐德基帥郡中豪杰數百人出迎,未及見銑,柳生與其黨謀曰:“我先奉梁公,勛居第一。今巴陵諸將,皆位高兵多,我若入城,返出其下。不如殺德基,質其首領,獨挾梁公進取郡城,則無出我右者矣。”遂殺德基。入白銑,銑大驚曰:“今欲撥亂反正,忽自相殺,吾不能為若主矣。”因步出軍門。柳生大懼,伏地請罪,銑責而赦之,陳兵入城。景珍言于銑曰:“徐德基建義功臣,而柳生無故擅殺之,此而不誅,何以為政!且柳生為盜日久,今雖從義,兇悖不移,共處一城,勢必為變。失今不取,后悔無及!”銑又從之。景珍收柳生,斬之,其徒皆潰去。丙申,銑筑壇燔燎,自稱梁王,改元鳴鳳。
《資治通鑒》譯文
隋紀八 隋恭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
巴陵校尉鄱陽人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萬瓚、徐德基、郭華,沔陽人張繡等人策劃占據巴陵郡,背叛隋朝廷。大家推舉董景珍為主。董景珍說:“我向來貧寒微賤,不被眾人所信服。羅川令蕭銑是粱王室之后,他寬仁大度,請推舉他為主以順從眾望。”于是就派使者告知蕭銑。蕭銑高興地同意了。他聲稱討賊,召募得幾千人。蕭銑是蕭巖的孫子。
正好潁川的賊帥沈柳生侵犯羅川,蕭銑率軍與之交戰不利,他就對柳生的部眾說:“現在天下都造反了,隋朝的政令已經無法施行,巴陵的豪杰起兵,想推舉我為主。只要聽從他們的請求,以此號令江南,就可以中興梁氏的國統,以此召納沈柳生,他也會跟從我的。”大家聽了都高興,聽命于蕭銑。于是蕭銑自稱梁公,將隋朝的服色旗幟都恢復為梁朝的舊制。沈柳生就率眾歸附了蕭銑。蕭銑任命沈柳生為車騎大將軍。他起兵五天,遠近前來歸附的有幾萬人。于是蕭銑就率眾進軍巴陵。董景珍派徐德基率領巴陵郡的豪杰幾百人出來迎接。還沒見到蕭銑,沈柳生就與他的黨羽商議道:“我先推舉梁公的,功勛當居第一位。如今巴陵的諸將,都是位高兵多,如果我進城,反而要位于他們之下,不如殺掉徐德基,扣押他們的首領,我單獨扶制梁公,進取巴陵郡城,那樣就沒有地位高于我的人了。”于是他殺死了徐德基,進軍營告訴了蕭銑。蕭銑大吃一驚說:“現在要撥亂反正,我們忽然自相殘殺,我不能作這樣的首領。”于是走出了軍門。沈柳生大為驚慌,跪在地上請罪。蕭銑責備沈柳生,但赦免了他,于是列隊入城。董景珍對蕭銑說:“徐德基是倡義大業的功臣,沈柳生卻無故擅自殺害徐德基,不殺此人,怎么能治理國家?況且沈柳生作了很長時間的強盜,現在雖然參預大義,但其兇惡悖逆的本性末改,我們與他共處一城,勢必會生變亂,失掉現在的機會不殺掉他,后悔就晚了!”蕭銑又聽從了董景珍的意見。董景珍就收押了沈柳生并將他處死,沈柳生的黨羽都潰散離去。丙申(十九日),蕭銑筑壇燃燒祭火,自稱梁王,改年號為鳴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