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節“暑、濕、熱”三邪交織,易傷陽氣、耗津液,擾亂臟腑功能。專家指出,此時人體陽氣隨高溫浮散于體表,導致身體內部尤其是脾胃陽氣不足,常表現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
在這個特殊節氣里,如何養生防病?謹記“1不貪”“2不急”“3不犯”原則,助您安穩度過炎炎伏天。
一不貪:不貪涼
避免冷水激身
大汗淋漓時,人體毛孔處于張開狀態,突然用冷水刺激會使毛孔迅速閉合,導致體內熱氣無法散發,可能引發感冒、關節炎,甚至誘發心肌梗死。血管突然收縮還會造成血壓劇烈波動,對中老年人尤其危險。
建議:出汗后先用濕毛巾擦干身體,休息片刻后再用溫水(25℃左右)洗澡。
空調使用要適度
高溫時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
建議:空調溫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體;睡眠時關閉空調或風扇,蓋好腹部。
冷飲攝入需節制
大量冷飲會讓腸胃血管劇烈收縮,影響消化功能,易引發胃痙攣、腹瀉,還會損傷脾胃陽氣。
建議:以溫開水、淡鹽水、綠豆湯(溫飲)或酸梅湯代替冰鎮飲料,既能解暑又不傷身。
二不急:養生需要緩行
晨練不急早
夏季天亮早,但5-7點空氣濕度高,紫外線較弱反易悶熱。建議將鍛煉時間調整至傍晚17-19點,選擇慢跑、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大汗淋漓耗氣傷津。
補水不急喝
天熱出汗多,但短時間內飲用過量水(尤其是冰水)會消耗大量陽氣來運化水液,長期如此會導致陽虛生寒,造成胃寒。
口渴時猛灌冰水還會刺激血管收縮,加重心臟負擔。
正確做法:少量多次飲用溫水(30℃左右),可添加少量鹽或檸檬片補充電解質。每日飲水量建議1500-2000ml,心腎功能異常者需遵醫囑。運動前后更要及時補充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
三不犯:伏天養生避坑指南
不犯“情緒中暑”
高溫易引發心火過旺,出現煩躁、失眠。可通過按壓內關穴(手腕橫紋上2寸)緩解焦慮,或用薄荷、菊花泡茶清心。
不犯“盲目進補”
大暑時節人體流汗多,有人誤以為體虛而急于進補,但此時脾胃功能較弱,過早進補滋膩食物藥物,會導致積熱上火或腹瀉。
飲食智慧:
? 多吃清熱生津之品:西瓜、綠豆、冬瓜、苦瓜、蓮藕、黃瓜
? 常備健脾利濕食材: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藥煮粥
? 飲用 “三豆飲” (赤小豆+綠豆+黑豆)或酸梅湯生津止渴
? 適當食用生姜,但限于早上——“早吃姜勝參湯,晚吃姜賽砒霜”
不犯“熬夜耗陰”
子時(23點)前入睡可養肝血,午間小憩15-30分鐘能補心氣。睡眠障礙者可用酸棗仁百合粥調理,或佩戴蒸汽眼罩促進深度睡眠。
特別提醒:兩類人群需注意
老年人:
? 避免食用隔夜飯菜
? 少量多次飲用溫水
? 有慢性病者定期監測血壓、血糖
? 避免因出汗脫水導致指標異常
兒童:
? 玩耍選擇陰涼處
? 每20分鐘補充溫水或淡鹽水
? 出現厭食及脾胃失調可食用山藥、小米粥調理
轉發分享,提醒家人朋友大暑養生的要訣,健康度過三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