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韻承風開盛卷,華裳載夢續新篇
一一有感于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華夏旗袍文化研究院與華夏旗袍文化博物館第三屆年會暨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周雁翔
七月的杭城,暑氣正盛,卻被一場文化盛會的熱忱烘得更暖。杭州文化藝術博覽城博覽中心的玻璃幕墻外,蟬鳴織成細密的網,而館內,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旗下的華夏旗袍文化研究院與博物館,正將千萬絲錦繡裁成新的風景 —— 這里是第三屆華夏旗袍年會的主場,不僅是旗袍愛好者的聚場,更是一次文化與山水的相逢,當吉尼斯紀錄的數字在大屏上定格時,仿佛連西湖的漣漪都為這場盛事漾起了共鳴。
杭州的魂魄,大抵是浸在西湖水里的。年會開幕前一日,我特意繞著蘇堤走了半程。晨霧還未散盡時,湖面像鋪著揉皺的銀箔,三潭印月的石塔只露著半截剪影,恍若水墨畫里未干的淡墨。岸邊的垂柳把綠絲絳垂到水面,風過時,枝條與倒影便在波心輕輕纏絞,攪得滿湖清涼都帶著些纏綿的意趣。不遠處的斷橋,石欄上還凝著夜露,晨光漫過橋拱時,將游人的衣袂染成金紗,倒讓人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遇時,那把油紙傘撐起的煙雨朦朧。這般山水,本就該配得上最雅致的衣裳,配得上一場由研究院與博物館精心籌備的文化之約。
旗袍與杭州的相逢,原是天作之合。年會當日,博覽中心的長廊里,穿旗袍的女子們正倚著落地窗前的欄桿遠眺。她們中,有研究院的學者捧著古籍比對紋樣,指尖劃過旗袍領口的盤扣,輕聲說著 “這與南宋李嵩《貨郎圖》里的結系法如出一轍”;也有博物館的館員小心翼翼展開鎮館的民國旗袍,杭綢面料上繡著的西湖十景,經日光一照,蘇堤的柳、曲院的荷竟像活了過來。有人穿月白色杭綢旗袍,盤扣是用同色絲線繡的纏枝蓮,風從窗縫溜進來,衣擺掃過欄桿時,像極了平湖秋月邊拂過水面的桂花香;有人著墨綠提花緞,肩頭繡著幾枝疏梅,轉身時,襟上的暗紋在光下流轉,竟與遠處寶石山的翠色隱隱呼應。她們談論著盤扣的針法,比劃著開衩的弧度,聲音落在空氣中,混著館外飄來的荷香,倒比西泠印社的古琴聲更添幾分韻致。
午后的年會現場,當主持人宣布 “最多人同時身著傳統旗袍進行集體展示” 挑戰開始時,千余名旗袍愛好者從展廳各處移步,在巨大的舞臺上排列成陣。這里面,有研究院的老教授穿著自己設計的改良旗袍,領型融合了宋代襦裙的斜襟;有博物館的志愿者捧著復刻的清代旗裝,盤扣是用古法琉璃珠串成的;更多的是普通愛好者,她們的旗袍或許面料尋常,卻都繡著各自與旗袍的故事 —— 有人衣襟繡著女兒出生那年的桃花,有人袖口補著與閨蜜共制的補丁。剎那間,各色旗袍在聚光燈下流轉生輝:正紅的織錦緞上,金線繡的鳳凰振翅欲飛,讓人想起雷峰塔檐上那只鎮塔的金鳳凰;淺粉的杭羅旗袍,細如蟬翼的面料上印著蘇堤春曉的景致,走動時,衣料間的縫隙漏進光線,像湖面上躍動的碎金;還有老年愛好者穿的深色香云紗,經過歲月浸染的面料泛著溫潤的光澤,恰如孤山腳下那些沉默了百年的石碑,藏著說不盡的故事。
當吉尼斯認證官舉起證書的那一刻,全場的歡呼驚飛了窗外梧桐樹上的麻雀。研究院的院長接過證書時,指尖微微發顫,此刻、仿佛都在光影里輕輕頷首。我忽然注意到,舞臺背景屏上正循環播放著西湖的晨昏:清晨的楊公堤,水杉的影子在水中拉得老長,穿旗袍的女子撐著傘走過,裙角掃過沾滿露水的青草;黃昏的阮公墩,落日把湖面染成琥珀色,幾位銀發老人穿著改良旗袍坐在石階上,手里搖著蒲扇,談笑聲落進粼粼波光里。原來這場挑戰,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 —— 是華夏旗袍文化研究院與華夏旗袍文化博物館用數十年的孕育與堅守,讓千件旗袍把西湖的靈秀穿在了身上;是千萬份熱愛,讓千年山水有了更鮮活的模樣與靈動。
會議期間,散步西湖邊。路過涌金池時,見一位穿靛藍蠟染旗袍的女神正彎腰撩水,她的旗袍下擺繡著幾尾紅鯉,沾水后顏色愈發鮮亮,竟引得池里的錦鯉真的游過來,隔著水面與繡品相顧凝望。“你看,連魚都知道這衣裳好看。” 這些不老的女神笑著直起身,鬢角的銀發在夕陽下閃著光,“年輕時總覺得旗袍太莊重,現在才懂,它就像這西湖,看著靜,骨子里全是活氣 —— 就像研究院里那些老圖紙,博物館里那些舊時光,看著沉,其實一直在長呢。”
暮色漸濃時,保俶塔的輪廓浸在暮色里,像支淡墨寫的簪子。湖邊的長椅上,穿旗袍的女子們還在閑談,有人鋪開帶來的杭繡扇面,借著路燈的光繡幾針;有人拿出相機,把同伴的身影和身后的湖山一同框進鏡頭。晚風帶著荷葉的清氣拂過,衣袂翻飛間,我忽然明白:華夏旗袍匯杭州,從來不是旗袍 “來到” 杭州,而是旗袍本就該屬于這里。就像龍井該長在獅峰山的坡上,桂花該落在滿覺隴的石徑上,這由研究院與博物館守護的雅致,原就該與西湖的山水相依相生,在歲月里釀成一壇醇厚的酒 —— 飲一口,是古籍里的針腳,是展柜里的流光,是穿在身上的江南,是刻在骨子里的傳承。
夜深時,博覽中心的燈光漸次熄滅,而西湖的夜正醒著。蘇堤的路燈串成金色的線,倒映在水里,像旗袍上綿延的滾邊;湖心亭的燈火忽明忽暗,如襟上那顆隨呼吸起伏的盤扣。穿旗袍的人們早已散去,但研究院案頭未寫完的研究報告,博物館展柜里靜靜陳列的旗袍,早已和這湖光山影纏在了一起 —— 從此,西湖的風里,不僅有桂香與荷韻,更有了文化的絲縷芬芳,在山水間,在歲月里,靜靜流淌。華夏旗袍文化研究院與華夏旗袍文化博物館在這里銘刻了永遠的印記。
錢江潮助萬人筵,盛會三逢聚俊賢。
旗韻承風開盛卷,華裳載夢續新篇。
一針納盡江山色,萬袂搖成日月煙。
破紀終圓千載愿,襟懷風骨耀坤乾。
2025、7、21于杭州
周雁翔近照
周雁翔簡介:周雁翔,筆名:易道、曉舟、翼然,當代作家、詩人、文化創意策劃設計家,曾任圖書館、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館長、文化學者,研究館員職稱。現任: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中國絲路文化促進中心主席、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文化藝術委員會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地市縣公共圖書館館長創始人與首屆聯誼會主席,現為顧問,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高級文化藝術顧問,《母愛撐天世界和平文化博覽園》總創意策劃人、和平文化倡導者,榮獲“和平使者”榮譽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