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葵花藥業(002737.SZ)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預計僅為7000萬-8500萬元,同比下降82.52%-85.61%;扣非凈利潤更是縮水至4000萬-5500萬元,同比下降88.04%-91.30%。
作為曾經憑借“小葵花媽媽課堂”廣告語家喻戶曉的兒童藥龍頭企業,巔峰時期,其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明星產品常年占據細分市場榜首,然而,近期卻深陷業績困境,對比2023年上半年6.3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2025年同期業績僅為其11%-13%,短短兩年間近乎“蒸發”九成利潤,下滑幅度遠超市場預期。
業績“斷崖式”下跌:財務數據全面惡化
葵花藥業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降,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82.52%-85.61%,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88.04%-91.30%,這一斷崖式下滑遠超市場預期。與2023年上半年6.38億元、2024年上半年4.86億元的歸母凈利潤相比,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可謂“慘淡”,僅相當于2023年同期的約11%。
圖片來源:同花順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下滑趨勢仍在加速: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6.63億元,同比下降56.30%;歸母凈利潤5711.18萬元,同比下降77.62%。
從營收結構看,葵花藥業的衰退跡象早已顯現。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0.95億元、57.00億元和33.77億元,2024年同比暴跌40.76%;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7億元、11.19億元和4.92億元,2024年同比下降56.03%,尤其2024年第三、四季度,營收同比降幅均突破60%,這種加速下滑態勢在2025年仍未止步。這種連續兩年的大幅下滑表明公司經營基本面已發生實質性惡化,而非短期波動。
毛利率的持續滑坡同樣觸目驚心。財報顯示,2021年葵花藥業銷售毛利率為59.27%,2022年至2024年則連續三年下降,分別為57.75%、56.29%、44.89%。到了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降至37.29%,同比下降19.48個百分點,較上季度減少7.61個百分點??ㄋ帢I表示,鑒于公司庫存原材料成本處于高位,加之生產規模下降固定成本分攤增加,導致營業成本上升,預計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會進一步承壓。
此外,財報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從2022年的36.88%降至2024年的21.21%。表面看財務風險降低,但這并非經營優化的結果——同期的營收從57億元縮水至33.77億元,本質是市場競爭力衰退的被動收縮。
對于業績暴跌,葵花藥業歸因于“醫藥行業結構性調整”及“前期市場非理性波動”。公司解釋稱,產業鏈下游醫藥商業端備貨、終端用戶囤貨導致整體庫存充盈,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動進行下游渠道梳理,控制發貨總量、降低渠道各鏈條庫存,這對業績實現產生直接影響。但從2024年下半年至今近一年的調整周期來看,如此劇烈的業績犧牲已遠超正常渠道優化的合理范疇。
產品結構單一與研發短板:創新乏力制約長期發展
葵花藥業的崛起,依托于護肝片、胃康靈膠囊和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三大支柱產品,這三款核心單品長期貢獻公司超40%的營收。其中,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顆粒常年穩居同品類銷量榜首。僅該單品便占據公司兒童藥板塊營收的35%以上,形成“一單品獨大”的格局。
根據葵花藥業2024年年報,中成藥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實現收入24.64億元,占總營收的72.96%,其中護肝片銷售額突破10億元;“小葵花”兒童藥方面,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產品此前收入貢獻一度達到30%左右,雖2024年受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銷量下滑,但仍是重要營收來源。
與此同時,研發投入不足加劇了產品迭代困境。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僅為1.24億元,同比下降3.6%,研發費用率徘徊在3.7%的低位水平。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從2019年的654人銳減至2024年的441人,五年間核心技術人員流失率達33%。
葵花藥業試圖通過“買、聯、代”外延擴張策略彌補內生創新不足,包括收購、合作和代理等方式。其中,在“聯”的策略上,2024年12月1日,葵花藥業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簽署關于成立“北大醫學-葵花藥業集團菌源酶與創新藥物聯合實驗室”的《合作意向書》,公司計劃在3年內出資不少于1000萬元用于聯合實驗室運營,旨在借助高??蒲袃瀯萏嵘齽撔履芰?,該合作意向書有效期至2025年3月31日。不過截至2025年7月中旬,公司尚未披露簽署正式協議的進展,合作能否落地及實際成效仍待觀察。
圖片來源:葵花藥業公告
此外,葵花藥業在產品升級方面進展緩慢。據2024年年報披露,公司在研化藥品種接近40個,其中部分已進入放大生產、BE試驗及注冊申報階段。不過,這些管線多為仿制藥或改良型新藥,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創新藥項目稀缺,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管理震蕩:高管頻繁變動與戰略執行斷層
管理層的穩定性同樣為葵花藥業的發展帶來挑戰。
2025年7月10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副總經理(副總裁)陳亮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職務,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陳亮在葵花藥業體系內多年,2014年從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助理起步,十年間逐步執掌醫藥公司副總經理要職,在其任職期內“小葵花”兒童藥系列曾創下多個爆款。2023年,陳亮的薪酬高達306萬元,是同職位中最高,其突然離職引發市場諸多猜測。
圖片來源:葵花藥業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年報董監高人員報酬中,卻并未披露彼時理應仍在職的副總經理陳亮及其薪酬情況。在2024年,葵花藥業的董監高人員合計報酬1456.72萬元,其中薪酬最高者為總經理關一,年薪483.95萬元,其次是董事長關玉秀,年薪219.99萬元。
圖片來源:葵花藥業2024年年報
陳亮,已是2025年以來葵花藥業第二位離職的高管——就在6月24日,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經理馬新剛剛因退休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職務。2024年年報顯示,馬新年薪137.18萬元。
更早的2024年,葵花藥業已有兩位副總離職。2024年10月,公司公告顯示,副總經理、內部審計負責人李金明因退休離職,同期副總經理朱曉南也因個人原因辭職。李金明是財務領域的資深專家,曾任職于華潤雙鶴藥業、神威藥業等多家知名藥企;朱曉南則擁有人力資源管理背景,曾在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擔任組織發展要職。這些核心高管的集中離職使得葵花藥業在一年左右時間內經歷了四位副總經理的“換血”,管理層動蕩程度在醫藥行業實屬罕見。
葵花藥業解釋稱“組織梯隊配置健全,相關工作有序承接,高管辭職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但市場觀點認為,如此頻繁的高管變動不可能不對企業經營產生沖擊,尤其是在業績持續下滑的敏感時期。
與高管頻繁離職形成對比的是,葵花藥業在2025年加速引入具有營銷背景的新管理層。公司先后聘任肖淋、楊陽和劉光濤三位副總經理,旨在推動“資本+實業”雙輪驅動戰略落地,提升營銷系統業績與能力。這種人事安排顯示出公司試圖重振營銷體系的決心,但也反映出戰略搖擺——在削減營銷費用與強化營銷能力之間存在的明顯矛盾:財報顯示,2022-2024年銷售費用從17.32億元降至8.23億元,降幅達52.5%,而2025年一季度銷售費用同比降幅更是達到68.7%,遠超營收降幅,投入收縮與戰略目標形成鮮明反差。
從業績腰斬到產品依賴,從研發乏力到管理層震蕩,葵花藥業的困境是多重矛盾交織的結果,唯有錨定方向、穩步調整,方能重拾增長動能。(《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