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妥協的國家一個接著一個,特朗普就真的贏定了嗎?又為何說美國的麻煩還在后頭呢?
最近,特朗普高調宣布大勝,聲稱菲律賓、日本、印尼,這3個國家已向美國妥協并達成貿易協議。但這表面風光真是美國的勝利嗎?細看代價高昂,后患無窮,美國正在透支最后的信用,輸掉的是人心!
我們來看中國這三個鄰國的處境:菲律賓被迫接受19%的對美出口關稅,換來的是美國商品進入菲律賓的所謂“零關稅”。這必將導致菲律賓電子、服裝等支柱產業成本飆升,競爭力大打折扣;日本的代價更為慘重:承諾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其中90%利潤歸屬美國企業,同時還向美國開放汽車和大米市場。首相石破茂根本沒法給國內一個交待,只能主動下臺;印尼則獻上價值近500億美元的大單,包括采購能源、農產品和波音飛機,更關鍵的是解除了鎳、銅等美國急需的關鍵礦產出口限制,允許美國企業主導精煉加工環節。特朗普非常開心,說這是解決美國被“卡脖子”問題的一個重大突破。
表面看,特朗普的關稅大刀似乎斬獲頗豐,但手法如出一轍:先揮舞懲罰性關稅大棒進行極限施壓,再“施恩”般微調稅率,最終逼迫對方簽訂城下之盟!這種“極限施壓+假意讓步”的模式,埋下了三重巨大隱患:
首先,重創妥協國自身經濟根基。菲律賓支柱產業受損、日本車企被迫讓出經營多年的本土市場、印尼為短期訂單賤賣戰略資源——三國國內反對聲浪高漲,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其次,嚴重透支美國國際信譽。菲律賓現在是美國印太戰略最關鍵的棋子,可特朗普依舊不在貿易問題上給菲律賓行方便,這給全球國家提了個醒:今天美國能用關稅脅迫菲律賓簽不平等條約,明天就能隨時撕毀任何協議。這樣一來哪還有國家愿意追隨美國?
最后,驚醒東南亞。印尼開放礦產出口,可能導致本國新興電池產業被美資掌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剛剛幫助印尼建成投資59億美元的新能源電池中心。中國在教印尼怎么“捕魚”,美國甚至想搶走印尼的“漁獲”,哪種合作模式更得人心?
美國在搞“減法”甚至“除法”,揮舞關稅大刀,粗暴撕裂區域產業鏈,逼迫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破壞區域合作根基,制造分裂。中國則專注做“加法”“乘法”,通過各種區域機制不斷深化與東盟的經貿紐帶,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創造新的合作增量。中國推行的“資源+技術”共贏合作模式,徹底碾壓了美國“只要礦”的掠奪式邏輯,贏得了更廣泛的認同。
縱使美國強逼3國低頭,它也絕對算不上贏家,一方面,即便獲得印尼的鎳和銅,美國軍工最致命、最不可替代的稀土命脈,依然牢牢握在中國手中,這種深度依賴不是印尼礦產可解的。另一方面,美國試圖用對菲律賓模糊的軍事承諾、對日本的安全保障來換取經濟讓步,這一模式非常脆弱,本身就存在邏輯硬傷。最直接的矛盾點在于:菲律賓為換取美國那點“安全承諾”,被迫吞下高額關稅苦果,將直接導致菲律賓政府收入減少。當菲律賓民眾發現,關稅虧空搞得政府連55億美元買戰機的錢都湊不齊的時候,他們必然質疑:一個讓盟友變窮、削弱菲軍武裝能力的“保護者”,它的承諾真的可信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