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已成為增強農村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如何立足村莊資源稟賦,走出一條特色化、可持續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始終是我心頭縈繞的難題。
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烏塘鎮,當地村民靠著土特產“仙品荔”走出一條以特色農產品帶動鄉村振興的“甜蜜路徑”。懷著求知的渴望,我們成立調研小組,踏上了前往烏塘鎮的為期三天的調研之旅,期望在這片荔香馥郁的土地上尋找答案。
初識烏塘
小荔枝撬動大經濟
第一站是新屋村觀景臺。
“今年開花率近100%,又是一個豐收年!”新屋村黨支部書記李偉榮站在觀景臺上,指著眼前連綿的翠綠,聲音里滿是掩不住的喜悅。放眼望去,萬畝荔園郁郁蔥蔥,綠色的小果已掛滿枝頭,奏響了豐收的序曲。
作為廣東最早規模化上市的荔枝產區之一,遂溪縣烏塘鎮現有荔枝種植面積2萬畝,年產值2600萬元。萬畝荔園的崛起,依托著自然的饋贈,更凝聚著村民的智慧。湛川河谷獨特的“咸淡水”灌溉系統,讓這里的荔枝比別處早熟15天;赤泥黏土與沙土的滋養,孕育出清甜不上火的“仙品荔”。但最讓我動容的,是果園里那些被陽光曬得黝黑的笑臉——
“今年果結得密,得疏掉一些,果才更甜。”種植戶李叔正麻利地修剪枝葉;
“您看這果型多飽滿,再過幾周就可以采摘啦!”村干部霞姐正與外地果商視頻連線推銷;
“要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烏塘仙品荔。”“荔枝書記”洪書記正專注地拍攝著荔園美景。
眼前這番生機勃勃的景象,讓我心中的問題愈發清晰:這滿山遍野的“荔枝紅”,如何能匯聚成帶動全村共同富裕的“集體金”?
烏塘鎮新屋村觀景臺。楊嘉輝 攝
解碼仙品荔
黨建紅引領荔枝紅
第二站是溪泉荔枝種植專業合作社。
我們到達時合作社社長李忠正在給外地果商介紹合作社的經營模式:“2021年‘仙品荔’品牌應運而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支部黨員帶領規模種植,專家結對聯系普通果農,帶領全村都種上‘仙品荔’。”
合作社墻上的“黨員責任區”示意圖格外醒目,96個小紅旗貼滿了新屋村的地圖,每個紅旗都代表一名種植戶。“這戶老王家去年嫁接了新品種,那戶阿婆家女兒剛回來創業做電商...”李社長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每家的情況。目前,新屋村全村96戶村民已種植荔枝2500多畝,荔枝及周邊產業年產值接近3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長50%以上,平均每人可達5萬余元。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會議室的賬本上,這些數字突然變得生動起來——5萬元的人均收入,不僅是冰冷的統計,更是家家戶戶蓋新房、買新車、供孩子上大學的溫暖見證。黨建引領如同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分散的個體優勢緊密聯結,成功地將點點“荔枝紅”匯聚成了推動村集體規模發展的強大合力。
溪泉荔枝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與選調生座談。楊嘉輝 攝
荔農開講
新老農人織就致富網
第三站是荔枝講壇。
幾十張塑料凳坐得滿滿當當,不時傳來陣陣笑聲和掌聲。在村干部霞姐的熱情招呼下,我們悄悄在后排坐下。90后姑娘李曉丹正分享她的直播技巧:“直播時選品要新鮮,話術要緊跟熱點,最重要是真誠。”誰能想到,三年前她還是個對著鏡頭就會臉紅的姑娘。現在,不僅把自家20多畝荔枝通過直播間賣得紅紅火火,更帶著村里十幾個姐妹組成了“荔枝姐妹團”。她們白天在果園里忙活,晚上就在直播間里吆喝,把烏塘的“仙品荔”賣到了天南海北。坐在前排的馬姨戴著老花鏡,一筆一劃在本子上記著要點。“活到老學到老嘛!”她笑著說,“現在我也能在網上賣荔枝了,兒子都說我比他還時髦。”
無論是李曉丹這樣帶來新思維的“新農人”,還是馬姨這樣積極擁抱新技術的“老把式”,他們都在用實際行動解決著“荔枝如何賣得更遠、更好、價值更高”這個關鍵問題,為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增收不斷開辟著新渠道。
烏塘鎮新屋村村民的聽課筆記。謝詩瑤 攝
文旅賦能
社交平臺解鎖新可能
五月的烏塘荔枝飄香,彩虹路蜿蜒荔園間,網紅打卡點星羅棋布。在前期的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新屋村雖然正著力以社交內容平臺助力鄉村發展,但許多荔農面對智能手機卻一籌莫展。于是,調研組啟動了“荔鄉IP計劃”培育項目,從文案撰寫到攝影構圖,從視頻拍攝到后期剪輯,手把手教荔農把傳統果園變成網紅打卡點。
李姐是第一個向我們敞開院門的人。這位毅然辭去城里工作、返鄉接手父母荔枝園的“新農人”,在社交平臺發布第一條圖文動態時,手指還在微微發顫。“這樣行嗎?”她忐忑地問道。那條展現晨露未干的荔枝與遠處彩虹路相映成趣的分享,配著“來我的果園體驗荔枝采摘,走彩虹路打卡網紅景點”的樸實文案,當天就引發了熱烈反響。“有人問價格了!”“這個說要帶朋友來摘!”李姐興奮地跟我們分享著每條評論。在我們的幫助下,她不僅掌握了新媒體內容創作技能,更創新性地開發了“荔枝+旅游”的多元經營模式。如今,李姐的果園已成功升級為“仙品荔采摘體驗園”,家庭收入也顯著增加。
李姐果園的華麗轉身,為我們揭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優質的農產品(一產)是根基,但只有深度擁抱加工制造(二產)和服務體驗(三產),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才能真正釋放出集體經濟的巨大潛能。
離開烏塘時,已是夕陽西下。車行漸遠,遠處傳來果農們此起彼伏的笑語——“阿強家今天又發走兩車貨”“明年咱們試試書記說的那個新品種”。搖下車窗,晚風裹挾著清甜的荔香鉆進車廂。剝開一顆臨行前李書記塞給我的荔枝,咬下去的瞬間,清甜在舌尖漫開,三天的見聞突然鮮活起來——李書記辦公室徹夜不熄的燈光,荔枝講壇上此起彼伏的提問聲,第一次直播時馬姨緊張到顫抖的聲線,回復評論時李姐樂此不疲的笑臉。
調研組入戶開展“荔鄉IP計劃”培育項目。謝詩瑤 攝
作者后記
小小荔枝里,包裹的不僅是甜蜜的果肉,更是烏塘鎮鄉村振興的密碼——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立足資源稟賦,關鍵在于組織引領,活力源于人才支撐,潛力在于三產融合。三天的調研,我們不僅找到了烏塘鎮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答案,也收獲了關于品牌保護、冷鏈物流、利益聯結機制等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那顆臨別的荔枝,甜中帶著微澀,恰似基層工作的滋味——答案永遠在下一個問題里,而鄉村振興的路,正需要我們帶著問題一直走下去。
(作者單位及圖片來源:廣東省湛江市委組織部)
編輯:齊元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