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后,深感元朝兵制的弊病,遂創立了“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衛所制,實現了“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理想,是曾令其引以為傲的軍事制度。
在明初國力強盛、中央集權高效運轉的時期,衛所制確實支撐了帝國的擴張與邊疆的穩固,龐大的衛所網絡遍布全國,兵員一度高達數百萬之眾。
然而進入明朝中期特別是嘉靖朝以后,這套曾經高效運轉的軍事機器,因為屯田制的破壞和世襲軍官階層的腐化,事實上已然土崩瓦解,龐大的衛所兵紀律渙散、訓練廢弛、裝備低劣,面對強敵往往一觸即潰,甚至未戰先逃。
從總兵到參將、游擊在戰場上,雖能指揮數萬甚至十數萬大軍,但真正能依靠的只有他們精心培養、用重金維系的那數千家丁私兵作戰,事實上已經無力對抗后金-蒙古的舉國聯軍。
也因此,明末的遼東戰場上至少有21名總兵級將領戰死,其中在殘酷的薩爾滸至松錦爭奪時期(1618–1643年)就占了15人以上。
一、嘉靖至萬歷初期(早期蒙古威脅階段)
遼東總兵殷尚質: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蒙古察哈爾部數萬騎兵突襲遼東,殷尚質倉促率親兵迎戰于塔山(今遼寧錦西)。因兵力未及集結,力戰數日后矢盡援絕,陣亡殉國。明廷追贈少保、左都督,謚“忠勇”。
遼東總兵楊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率軍追擊土默特部至蒙古境內,因地形不熟遭伏擊,身中多箭突圍回營后傷重身亡。明廷為其修祠立碑,譽其“憤然赫然,浩不可屈”。
遼東總兵王治道:隆慶四年(1570年),率千人出城追擊蒙古五百騎兵,中伏力戰而死。其部將郎得功亦返身殺敵,陣前殉國。朝鮮使臣曾見其神道碑,感嘆其英勇。
遼東總兵李如松: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輕騎突襲蒙古土蠻部,因叛徒泄密中伏身亡。李如松的陣亡最為可惜,作為萬歷時期最有能力的“戰神級”主將,“萬歷三大征”中的兩次都是他為主帥,朝鮮之役中以不到4萬人兵力,將十幾萬的倭軍打得丟灰卸甲,若是他還在,遼東的“李家軍”一直在,遼東局勢將穩若泰山,努爾哈赤不可能有崛起的機會。
二、薩爾滸之戰至遼沈陷落(1618–1621年,后金崛起階段)
廣寧總兵張承胤、遼陽副總兵頗廷相:撫順之戰中馳援李永芳,遭努爾哈赤伏擊,大風揚塵致明軍陣型崩潰,張承胤、頗廷相以下50余將戰死,僅300余人逃生。
山海關總兵杜松、遼陽總兵劉鋌、保定總兵王宣、宣府總兵趙夢麟:薩爾滸之戰分四路進軍,杜松冒進遭圍殲;劉鋌被降將誤導入埋伏,力戰而死;王宣、趙夢麟亦全軍覆沒。此役明軍損失4.5萬人,遼東局勢逆轉。
開原總兵馬林、開原副總兵于化龍:開原守將疏于防備,后金內應開城,馬林、于化龍巷戰殉國,開原陷落。
沈陽總兵賀世賢、尤世功:沈陽保衛戰中,賀世賢出城迎敵中伏陣亡;尤世功救援時戰死。后金破城后屠殺軍民。
援遼總兵陳策、童仲揆、副總兵戚金:渾河之戰率萬余川浙兵馳援沈陽,血戰八旗精銳,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戚金為戚家軍末代將領,此役被稱“明末最壯烈之戰”。
虎皮驛總兵朱萬良、援遼總兵梁仲善:遼陽保衛戰中,明軍野戰失利,朱萬良、梁仲善城破戰死,經略袁應泰自焚殉國。
三、廣寧潰敗至松錦決戰(1622–1643年,戰略崩潰階段)
鎮武堡總兵劉渠、甘肅總兵祁秉忠、平遼軍副總兵羅一貫:廣寧之戰中,西平堡守將羅一貫以3000人抗數萬后金軍兩晝夜,城破自刎;劉渠、祁秉忠救援時因叛將孫得功臨陣倒戈,全軍覆沒。
東江鎮總兵黃龍:抵御叛將孔有德、耿仲明聯合后金進攻旅順,總兵黃龍死戰不退,在巷戰中殉國。
東江鎮總兵沈世魁:率軍死守皮島,遭降清漢奸部隊(三順王)夾擊,力戰不屈而死。皮島陷落使后金解除后顧之憂。
宣府總兵楊國柱、東協總兵曹變蛟、遼東總兵王廷臣:松錦大戰中,楊國柱中伏陣亡;曹變蛟夜襲皇太極大營未果,重傷而死;王廷臣堅守松山城,城破被殺。此役明軍精銳盡喪,關外僅剩寧遠孤城。
援剿總兵李輔明:松錦敗后馳援寧遠,于前屯阻擊清軍,炮殺滿洲正白旗將領雍貴,力戰身亡,是明朝最后一位戰死遼東的總兵。
薩爾滸的慘敗,不僅僅是杜松的冒進或劉鋌的被誤導,更是明朝無法有效集結、協調、指揮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軍隊的體現。
渾河川浙兵的悲壯,恰恰反襯出其他明軍的怯懦與無能;當洪承疇指揮明朝最后的戰略機動兵團在松錦決戰中全軍覆沒,明朝就已徹底喪失了在關外與清軍進行戰略決戰的能力。
縱觀從嘉靖末年到崇禎末年這近一個世紀的遼東戰史,那長長一串隕落的總兵名單,他們的犧牲,是個人的悲劇,更是大明王朝軍事體系系統性崩潰的必然結果。
明朝中后期雖然賬面上仍有“百萬大軍”,但這龐大的數字早已是鏡花水月,國家的常備軍(衛所)此時已是形同虛設,國防重任落在了少數精銳的將領家丁身上,后世經常調侃的“滿餉明軍不可敵”指的也是這些將領的家丁。
當明廷無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資源支撐和組織協同時,將領個人的勇武和少數精銳部隊的血肉之軀,終究無法抵擋后金-滿洲這樣新興的、高度組織化、全民皆兵的“舉國體制”軍事力量的持續沖擊,面對同樣剽悍、機動的蒙古諸部時,其脆弱性也是暴露無遺。
明朝在遼東戰場上的節節敗退,以及眾多高級將領的悲壯隕落,正是這種制度性崩潰在戰爭層面最慘烈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