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外資車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總部決策-區域執行"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為擺脫在華表現不佳的困境,德日等主要外資車企開始調整戰略布局,通過與中國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加速智能化轉型步伐。
智能化合作成為突破口
外資車企紛紛選擇與中國軟件廠商建立合作關系,這一趨勢在近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寶馬集團中國與自動駕駛企業Momenta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飛輪大模型打造中國專屬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該方案將應用于包含國產新世代在內的多款車型,體現了寶馬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奔馳同樣選擇牽手Momenta,計劃在今年上市的純電CLA等至少5款車型上搭載相關智能駕駛輔助方案。上汽奧迪的新品牌AUDI也與Momenta聯合開發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而上汽奧迪的燃油車A5LSportback以及一汽奧迪預售中的Q6Le-tron則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系統。
日系車企在智能化合作方面同樣積極主動。廣汽豐田宣布將在2026年一季度上市的純電動汽車"鉑智7"上采用小米產品,旗下其他新車型也可能成為新產品搭載對象。該公司還與華為技術展開合作,將在鉑智7上引進使用華為操作系統"鴻蒙"的智能座艙,驅動馬達也將采用華為制造的產品。
數據顯示,隨著汽車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加速推進,車輛軟件的關鍵性與復雜性與日俱增。軟件成本已占整車開發費用的40%以上,這使得外資車企與中國軟件商的合作成為實現智能化轉型的"經濟"路徑,有助于減少資產負債表壓力。
燃油車優勢重新獲得重視
近期合資車企燃油車業績回暖現象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這些企業在華發展策略預計將立足燃油車的傳統優勢,在相對短板的電動車領域適度調整發展節奏。
今年上半年,部分合資車企依靠燃油車實現在華業績顯著回暖。一汽大眾1至6月累計銷售43.61萬輛,同比增長3.5%。其中,燃油車市場份額同比增長0.7個百分點,達到7.6%。在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縮減的大環境下,這一表現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實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達51萬輛,同比增長5%。朗逸、速騰、軒逸等經典燃油車均上榜"批發超2萬輛車型"名單,經典燃油車的良好表現帶動合資車企實現銷量上漲。
多家外資車企高管近期表態顯示出對燃油車業務的重新重視。寶馬集團發動機生產高級副總裁克勞斯·馮·毛奇表示,內燃機是公司的根基,內燃機技術仍是其穩定現金流與資金支持的重要來源。奧迪首席執行官高德諾撤回前任管理層制訂的"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表示奧迪將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
梅賽德斯-奔馳同樣降速實施其電動化戰略,該公司今年決定推遲2025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比50%的目標。未來10年將繼續更新內燃機汽車產品陣容,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長康林松坦言,公司正在"調整航向",決定比原計劃更長時間保留內燃機車型。保時捷也于今年3月宣布,將延長電動化轉型過渡期,繼續提供內燃機、純電及混合動力"三管齊下"的產品組合。
與波動劇烈的電池原材料價格相比,內燃機供應鏈更加成熟穩定,成本控制更為可靠。我國的國七排放標準尚未落地,車企可以通過混動技術滿足短期要求,不必立即全面轉向純電動。多重因素令外資車企未來一段時間在我國主銷燃油車仍有動力。不過,未來電動化方向仍是大趨勢,外資車企也在持續布局相關業務。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