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最難熬的就是又悶又熱的三伏天了,頭頂烈日當空,空氣里濕漉漉、黏糊糊的,就像一個大蒸籠,稍微動一動,汗就止不住地往下淌,身上總是感覺不清爽。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缺點之外,三伏天還有一個潛在的威脅,那就是濕熱。
這種非常強烈的濕熱環境,不僅會影響食欲、睡眠和情緒,還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遭受外感、帶下、關節紅腫疼痛等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說幾個方子,大家學習一下其中的思路,看看是否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這樣在我們遭遇濕熱時,就不至于手足無措了。
關于濕熱,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濕熱?
濕熱,是濕與熱同時存于體內的病理變化,濕與熱在中醫里是一對頑固的邪氣組合。濕為陰邪,熱為陽邪,當身體內多余的濕氣和多余的熱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濕熱,正如古代醫家所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那么體內的濕熱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膏梁之變,足生大疔。”《諸病源候論》中說:“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其瘡初如皰,須臾生汁;熱盛者,則變為膿,隨瘥而發。”簡單來說,一方面是由于氣候(三伏天)、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形成;另一方面是來自于身體內部,多數是由于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不能正常運化,使水濕內停而產生的。
那么體內有濕熱的人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內有濕熱,通常會有惡心、不欲飲食等癥狀。濕氣進入人體后容易傷脾,很多人都會出現食欲和消化能力下降的情況,這也是脾胃受損的表現。如該吃飯的時候,沒有胃口;有饑餓感,但吃一點馬上又有飽脹感;又或是在吃飯的過程中有隱隱的惡心感,感覺剛吃下去的東西往上頂,這些可能都跟濕熱有關系。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總覺得心情很煩躁,做什么事都很急躁,脾氣還很大,很容易發火,并且有濕熱的人對濕的環境,氣溫偏高的環境是比較難適應的。
另外,有濕熱的人眼睛可能會發紅,有很多紅血絲,而且有眼睛干澀的情況出現;平時容易口干口苦,但是不像陰虛體質的人那樣要經常喝水;因為是濕邪,所以老覺得身體發沉,還很困倦;大便要么是干燥的,要么就是黏滯的,很少會出現拉肚子的現象。小便量不多,有時候會覺得尿熱,尿道也會發燙。
如果說您已經有上面的癥狀了,那么說明濕熱可以已經開始影響您的身體了,而如何從衣食住行來祛除和預防濕熱,已經在上一篇關于“三伏天要做何準備”的文章中說得比較明白了,重要的是要堅持,這樣才會有所改變。另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付濕熱,思路也很關鍵,所以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方子,在對付濕熱這件事上面都有什么“獨門秘籍”吧!
首先是二妙丸,二妙丸的前身是二妙散,也叫蒼術散,組成:黃柏、蒼術各15g。其主要針對的是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等癥。其出自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后來,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將蒼術散改作丸劑,名二妙丸。此方雖幾度易名,但以蒼術、黃柏二藥為主的配伍,以及清熱燥濕的應用原則都始終未變。
濕氣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濕性下沉,濕氣容易往下走,所以我們要用擅長走下焦,藥性往下走的藥來清熱利濕。二妙丸里的黃柏走而不守,藥性一路往下,可以把濕熱趕跑。而且黃柏又苦又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所以黃柏是有名的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因此,就算沒有蒼術,它也已經能除不少濕熱了。且由于它性利下而能除濕,也為腎經主藥,所以濕熱下注到腎和膀胱的情況,用黃柏是最好不過了。
當然,蒼術也是很重要的,脾胃是濕氣的來源,脾胃不好,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濕氣。所以我們要健脾,脾一旦好起來,濕氣就會被運化掉,而蒼術恰恰是燥濕健脾的上上之選。
那么二妙丸適用于什么情況呢?有兩個限定條件,一是針對濕熱下注的,就是濕熱跑到下半身的情況;另一點是濕重于熱,濕重于熱就是濕的表現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等表現顯明,而如身熱、口干、口苦、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熱的表現不顯著。此方有中成藥,名為二妙丸,一定要辨證準確再用藥。
那么從二妙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么思路呢?二妙丸屬于典型的直來直去,蒼術就管燥濕、黃柏只管去熱,那么這個思路如何應用到生活中去呢?
蒼術的思路在于健脾燥濕,杜絕生濕之源,避免產生內濕。如果發現自己有被濕熱侵襲的跡象,那我們就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山藥、芡實、小米、南瓜等食物,這些食物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源頭上減少內濕生成;而黃柏的思路在于清熱瀉火,防止濕郁化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飲食(增加膳食纖維)、飲水、運動來保持規律排便。還有,及時疏解壓力、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找到健康的情緒宣泄口,例如傾訴、運動、愛好等,防止積郁化熱。
所以大家看,學會一個方子,并不是要求大家時時刻刻想著什么時候才能用這個方子,而是要學會組方思路,這樣即使在平時生活中也能大有助益。
另一個方子是三仁湯,三仁湯為祛濕劑,可以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要針對的是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癥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三仁湯的精妙之處在于它能夠針對三焦濕氣進行調理,待三焦氣機恢復通暢,人體自然會感到周身輕松。(三焦指代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分)
對付上焦的問題要用輕藥,輕藥在人體里像羽毛一樣,而羽毛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上浮,所以輕藥容易走到上焦。杏仁就屬于輕藥,杏仁可以宣肺,讓肺的氣機通暢,肺的宣發正常了,肺主皮毛,肺就可以把身體的濕熱通過毛竅宣發出去,當堵在皮毛間的濕熱沒有了,上焦自然就通暢了。
對付中焦濕熱的是白蔻仁,白蔻仁不僅是中藥,還是一味香料,它有一股獨特的芳香,而芳香可以化濁、醒脾、行氣。另外,在白蔻仁的激發下,脾胃就會被啟動,而脾胃一旦運化起來,該升清的升清,該降濁的降濁,濕氣自然被祛除。
不過這還沒完,雖然我們的身體上中下焦都有濕氣,但最主要的濕氣是在中焦,因為中焦脾胃是一切濕邪的來源。所以調理中焦脾胃濕熱的任務相當艱巨,單是白蔻仁一味藥有些勢單力薄,因此方子中加入了厚樸與半夏。
厚樸苦溫,溫則通,苦則降,能夠行氣燥濕。厚樸行氣的特點是下行的力量很足,可以把中焦的濕氣通過大便排出去。而半夏能夠燥濕化痰,加入半夏的原因是濕氣久了必然會形成痰,一旦形成痰濕就更難祛除了,所以用半夏,是為了防止痰濕進一步損害身體。
最后,下焦用的是薏苡仁。《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癥,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可見,薏苡仁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利水滲濕,且利的是下焦的水濕。
三仁湯這方子陰虧津少或陰虛發熱禁用,熱重于濕者慎用,另外半夏有毒,所以對待此方要謹慎,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二妙丸和三仁湯都是對付濕重于熱的情況,那么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二妙丸擅長的是濕熱下注,而三仁湯則是可以調理三焦濕熱之氣。
三仁湯的組方思路是從上中下三焦來祛除體內濕熱的,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祛除和預防濕熱的框架,所以我們也可以直接學習這個方法。
首先是開宣上焦肺氣,我們可以通過如快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方式來鍛煉我們的心肺能力。還可以多去公園、樹林等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深呼吸,這樣有助于調節肺氣;其次是暢達中焦脾胃氣機,這個方面在二妙丸的思路中提到了,這里另外說一個點,那就是避免思慮過度,因為過度思慮、用腦過度會消耗脾氣,影響運化能力,所以要學會放松大腦;最后是滲利下焦濕熱,給邪以出路。一方面要保證每天的飲水量,另一方面可以選擇利濕的代茶飲:如玉米須茶、冬瓜茶、荷葉茶等,但要注意這些飲品性質偏涼或淡滲,不宜過量、長期飲用。
有時候我們只采取其中一種方法來祛除濕熱可能進展是比較緩慢的,但如果我們學習了三仁湯的思路,上中下三招齊出,說不好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身處三伏天,無論是堅持從衣食住行來養護身體,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調理體質,好處絕不僅僅是讓您當下感覺舒服點、清爽點。更重要的是,這是在為秋冬季節的健康打下一個更扎實的基礎。趁著夏天陽氣足的時候,把體內的濕熱清理干凈,把脾胃調理好,到了天氣轉涼、疾病容易冒頭的秋冬季節,身體的抵抗力自然會更強,生病的幾率也會降低。這比等生病了再去想辦法,要明智得多。
總之,三伏天的濕熱雖然惱人,但只要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有和,并且懂得順勢而為,就能比較從容地應對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