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解暑靈藥
黎荔
盛夏如熾,暑氣蒸騰,人如困在蒸籠里,整個世界也仿佛在驕陽下蒸騰翻滾。太陽鉚足了勁兒曬透空氣,烤熟行人的脊背,熱氣黏在皮膚上滾下汗水。蟬鳴聲震耳欲聾,鋪天蓋地襲來,直鉆入人的耳鼓之中,使人心煩意亂。在這樣窒悶凝滯的空氣里,想起了一味沁涼甘怡的解暑之物——酸梅湯。那烏梅、山楂、冰糖、薄荷等等材料交相作用著熬煮,甜中一點微酸,正是炎夏里解渴驅熱的極妙靈方。
最好的酸梅湯,一定是自己親手熬制的。酸梅湯的熬制,實非易事。烏梅得肉厚核小,烏黑色或棕黑色,帶著點白霜,桂花則要色澤鮮明、形態完整、花瓣飽滿的,陳皮非新會十年以上不可,其味方沉。材料備齊之后,需以文火慢煨兩三小時以上,其間要不斷撇去浮沫。湯色最終凝成清亮的琥珀色,滿溢著烏梅特有的甘潤,桂花的清芬亦于其中若隱若現。每次熬煮時,煮湯的廚房水汽氤氳,湯汁煮沸翻滾,紫黑里滲出微紅的糖梅塊兒,在滾水里浮蕩不止。咕嘟著直冒熱泡,一股酸甜中摻著草木氣息的味道,在空氣里繚繞彌漫。鍋蓋縫隙里溜出的甜香就像無形的藤蔓,悄然爬滿了整間屋子,牽引著鼻子尋香而至。
熬煮好酸梅湯之后,最好的喝法是先晾涼了,再放入冰箱中冰鎮透了。我習慣用一只古色古香的青瓷碗飲用。當琥珀色的瓊漿被傾入青瓷碗中,湯液搖晃,晶瑩剔透,冰氣隨之撲面而來。到陽臺摘洗幾片薄荷葉子,讓碗里浮著幾葉鮮嫩的薄荷,宛如翡翠小舟漂漾在琥珀湖面上。往這湖面上,還可以再投入幾個晶瑩剔透的冰塊。待得一碗冰鎮酸梅湯端至手中,碗沿沁出涼意,先不能急飲,須含一口在舌尖,酸甜之味便如花朵層層綻放開來。涼意自喉頭蜿蜒而下,如一道清冽的溪流,直灌入腹中,頓覺耳根都浸入一片沁涼的靜謐里。宛如干渴大地上落下的清雨,喉嚨里似有甘泉涌動了。夏日里燥熱的人心,便如被這冰水洗濯過似的,熨帖舒服了。
如今,便利店的冰柜里也排滿了易拉罐酸梅湯,配方科學,味道均一。然而擰開拉環,甜酸入喉,卻總覺少了些什么。是湯味變了么?或許湯味未變,倒是人心變了。工作繁忙,我已經很久沒有親手熬煮酸梅湯了。酸梅湯,這解暑的古老滋味,其真能解暑的,豈是那湯水本身?——實是那慢火煎熬的工夫與人心,是那份在苦熱里對清涼的執著期待。每次熬煮時,守在鍋邊看那汩汩沸騰的湯汁,紅與黑的果實在里面沉浮,鍋邊蒸氣裊裊盤旋著上升,雖然熱汽蒸騰、汗淌背脊,但人間煙火從來如此——熬過當下的炙熱,方可淬出那一杯微涼回甘。猶記端碗時那鄭重期待的心情,那種坐在濃密樹蔭下,傾聽蟬鳴,細品甘霖降臨般清涼的慢意,可惜早已被匆忙的日子卷走了。
真正解暑的,原非湯水,而是那熬煮時光的耐心與誠意。今日那易拉罐的開啟聲,怎及得上守在鍋邊看酸梅湯那點酸甜的漣漪層層漾開?一切的告慰,最終,只需要親手熬煮的一口清涼,從口至喉,又滲進心脾深處。灼人的夏日便漸漸在涼意里柔軟融化了。世上的清涼本是熬出來的,人間多少滾燙滋味,亦正是這樣用煎熬去撫慰煎熬,最終沉淀為一盞深沉微涼的生活底味——真正消夏的靈藥,并非解熱的冰水,而是那顆歷經煎熬卻始終未涼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