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侵刪)
勞動合同解除是法律賦予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的權利,但權利的行使必須以合法合規為前提,勞動合同解除不應是“一拍兩散”的草率決定。如何在行使解除權時守住“不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底線?這既是企業用工管理的必修課,更是勞動者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考量。為此,本文以三起案例為例進行說明。
隨意讓勞動者“不用來了”將承擔不利后果
2021年3月王蘭入職藍天公司。2023年7月3日,藍天公司領導李飛在公司會議室口頭告知王蘭不用來了,隨后關閉了王蘭的OA權限,王蘭詢問理由,李飛告訴其回家等通知,故王蘭訴至法院主張藍天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法院經審理后認定,李飛作為王蘭的部門領導對其履行管理職責,王蘭有理由相信李飛系代表藍天公司與其溝通解除事宜,李飛明確告知王蘭不用來了,回家等通知,可見藍天公司已向王蘭做出了解除勞動關系的意思表示,故雙方勞動關系于2023年7月3日由藍天公司提出而解除。藍天公司再行以王蘭曠工為由解除勞動關系,該解除行為不再發生勞動關系解除的效力。現藍天公司未舉證證明解除理由的合法性,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應當支付王蘭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法官釋法
解除勞動合同并非僅能通過書面的形式,現實中,部分單位“口頭通知回家等消息”“明天不用來了”,該等通知亦會產生解除勞動合同的效果,且解除權系形成權,用人單位事后的補救或再行通知無法產生撤回前一個行權的效果。故在此提醒用人單位莫要逞一時之快“任性而為”,隨意讓勞動者“不來了”的行為暗藏法律風險,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或程序瑕疵,均會被認定為違法解除,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勞動者應當注意留存證據,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勞動者預告解除期滿
用人單位拖延辦理工作交接將承擔不利后果
李飛于2014年8月入職藍天公司。2021年11月17日,李飛向公司提交《辭職報告》,以個人原因申請辭職,并告知公司其將于2021年12月16日離職。2021年12月16日,李飛告知藍天公司雙方勞動關系于當日解除。但藍天公司拖延辦理離職交接,認為雙方仍有未盡事宜,故雙方勞動關系仍存續。李飛訴請確認雙方勞動關系于2021年12月16日解除。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李飛已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故在李飛提出預告解除的日期屆至時,雙方勞動關系即發生解除的效力。藍天公司雖辯稱李飛未辦理離職交接、負責項目正在進行等,但用人單位的單方意志不能對抗勞動關系已經解除的事實,故確認雙方勞動關系于2021年12月16日解除。
法官釋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該條款的適用蘊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擇業自由,即勞動者提前通知可無條件解除勞動合同;另一方面是時間約束,即勞動者需履行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單位的程序方可無條件解除。預告解除權系形成權,權利人單方的意思就足以使結果發生,不需要對方的同意或者其他方式的參與。故勞動者作出的預告解除勞動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到達用人單位時即發生預告期滿解除的法律效力,即使用人單位不同意解除勞動關系,但在勞動者未撤回預告解除通知的情況下,30天預告解除期滿之日屆至時,則發生勞動關系解除的法律后果。
約定不明用人單位將承擔不利后果
2023年9月,楊毅與白云公司簽署《協商解除協議》,約定白云公司支付楊毅經濟補償金38533.33元,待公司補發員工工資當月統一發放。后楊毅多次索要未果,2024年9月訴請白云公司支付補償金。白云公司辯稱資金周轉困難,未補發員工工資,故其公司無需立即支付。法院經審理后認定,白云公司作為制式文本出具的一方,對解除協議中約定不明的款項,應承擔不利的后果。現該協議約定的支付時間為“待補發員工工資當月統一發放”,該情形屬于給付時間約定不明,楊毅可隨時要求白云公司支付,且白云公司未就其主張進行舉證,白云公司應向楊毅支付協議約定的經濟補償金。
法官釋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之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應當認定有效。作為解除協議的文本出具方,用人單位承擔必要的注意義務。實踐中部分解除協議中約定“付款時間待雙方辦理完畢工作交接后”、“離職月工資未發隨補償金發放”,在用人單位作為解除協議格式文本的出具者一方時,對約定不明之處應作出不利于用人單位的解釋,公司作為文本的出具一方,應當承擔由此帶來的不利后果,因此訂立協議時應對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條款進行清晰明確,依法保障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
法官后語
勞動合同解除本質是對于穩定勞動關系的打破,無論是協商解除、勞動者主動提出還是用人單位行使解除權,均需嚴守法律邊界以防范風險。勞動者主動解除需注意提前30日書面通知(試用期提前3日),若因單位過錯(如未繳社保、拖欠工資)離職,應留存證據以便主張經濟補償;用人單位解除則需確保具備法定情形(如勞動者過失、經濟性裁員等),并完整履行“舉證理由、書面通知、聽取申辯”等程序,避免因“任性解除”構成違法而承擔雙倍賠償。雙方協商解除時,協議條款需明確補償金額、支付時間、交接義務等細節,避免因約定模糊引發后續糾紛。
對企業而言,合法合規解除是降低用工風險的“防護盾”;對勞動者而言,依法維權是守護自身權益的“安全線”。唯有雙方以法律為尺、以誠信為基,才能在解除勞動合同時實現“好聚好散”,為職場關系畫上和諧圓滿的句點。
(文中勞動者及用人單位名稱均系化名)
來源:北京海淀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