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廣東省本土基孔肯雅熱疫情
呈現上升趨勢
引發關注
7月24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發布情況通報:截至2025年7月23日,該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317例。
需要警惕的是:
疫情已出現外溢
澳門已報告接獲2例基孔肯雅熱病例
均有佛山旅居史
專家提醒:
基孔肯雅熱疫情易造成跨省傳播
疾控專家介紹,傳染病防控的三個關鍵環節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在控制傳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目前,佛山市的醫療機構在患者核酸檢測陽性當天,就在中國疾控中心的網絡直報系統填報,填報后區、市、省三級在2小時內可以完成審核。珠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人口和貨物往來流動性大,容易造成跨區域甚至跨省傳播,專家建議應加強區域間的數據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區域預警機制。
27歲患者:多次因患者較多轉院感染后關節疼痛、發燒出現大片皮疹
7月24日,瀟湘晨報記者聯系到正在廣東佛山某醫院就診的27歲患者潘先生。潘先生向記者講述了其感染基孔肯雅熱約四五天來的經歷。
△潘先生記錄皮疹情況
“我也不知道怎么中招的,被蚊子咬時完全沒感覺。”潘先生表示,感染后他出現了關節疼痛、發燒及身體皮疹等癥狀。“發燒期間全身起了大片紅色皮疹,非常癢。”他透露,自己已住院四五天,期間觀察到醫院一天至少新增幾十位同類患者。
“我本來是在別的醫院,然后床位滿了只能轉院,醫院說如果這邊住滿了依舊要繼續轉”,潘先生向記者展示了醫院病床可以看到是由紗窗將病床與外界隔離。
典型癥狀公布!沒有疫苗和特效藥
醫生介紹,基孔肯雅熱最典型的三個癥狀就是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采取的都是對癥治療,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這種感染的最大特點是伴隨著明顯的關節疼痛,此前的研究顯示,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續較長的時間。
順德區樂從醫院感染科主任 林群:關節疼痛目前觀察的主要是這些小關節、手掌、手指、腕關節、踝關節。比較少見大的關節,像我們的髖關節、肩關節這些關節就比較大,比較少累及,他的疼痛主要是以腫痛為主,病人回家一是可以使用一些對癥處理的藥,就是止痛的藥物,大部分人都能夠緩解的,目前我們收治觀察的時間也不長,所以我們也在做相關的一些研究,后續有沒有關節方面的長時間疼痛。
上海的情況如何?
市疾控:尚無本土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出現這些癥狀請及時就醫
對于許多上海市民來說,基孔肯雅熱這個名字非常陌生,擔心是不是又出現了新發傳染病?今天,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消息稱,截至7月23日,上海市無本土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首先要明確的是,基孔肯雅熱并非新發傳染病。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首次被發現,1958年在泰國首次出現城市疫情。2008年我國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今年1月至6月,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共報告病例超22萬例。
基孔肯雅熱的臨床癥狀以突然發熱、皮疹及關節痛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亞的swahili語中Kimakonde一詞的英譯,原意為“彎曲”“發生彎曲”“變成歪扭”或“屈肢疼”之意,形容患者因關節疼痛而彎腰曲背、蜷縮身體的特征體態。目前,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是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如巴西、印度、法屬留尼汪島、泰國、馬來西亞等。
據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吳浩介紹,人體感染病毒后一般3天到7天會出現癥狀,典型表現為“老三樣”:高燒不退,體溫升至39℃,退燒藥效果可能打折扣;關節暴擊,手腕、腳踝、膝蓋最遭殃,一動就疼,有人形容如同“被錘子砸過”;全身出疹,脖子、胸口冒出小紅點,有點癢但不算太嚴重。
“這病和感冒、登革熱容易搞混。但它不太會出現登革熱那樣的牙齦出血、嘔吐咖啡樣物,也不會像流感那樣咳嗽鼻塞沒完。”吳浩說,要是發燒時關節疼得特別厲害,又有感染地旅居史或相關接觸史,別硬扛,趕緊去醫院檢查。
基孔肯雅熱的傳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動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過帶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環,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天到5天可產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癥,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異性抗病毒治療,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療,包括休息、補液及使用抗炎藥和鎮痛藥等。預防是關鍵。
市疾控中心醫師提醒,預防基孔肯雅熱需從控制蚊媒、切斷傳播途徑和增強個人防護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蟲聚集地時需著長衣長褲,涂抹趨避劑(含有驅蚊胺的花露水等);室內可使用蚊帳、蚊香或驅蚊液,盡量避開蚊蟲活躍時段(白蚊伊蚊主要活躍時間為17時-19時)。
其次,保持家庭環境清潔,避免花盆、水桶、廢舊輪胎等容器中的積水導致蚊蟲孳生。
另外,旅行者出發前需查閱目的國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區正在發生暴發疫情或存在較高的基孔肯雅熱感染風險。部分旅行者(如孕婦)可依據此類信息判斷是否應避免前往該地區。
在暫無疫情但存在感染風險升高的地區,計劃停留較長時間或前往正發生暴發疫情的地區的人員,可前往旅行門診或者醫療機構咨詢醫務人員;出行時,宜攜帶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檸檬桉油、對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驅蟲劑,并按照說明使用。也可使用經 0.5%氯菊酯處理的衣物和裝備(如靴子、襪子、帳篷),使用蚊帳、穿寬松的長袖上衣和長褲。盡可能選擇配備紗窗紗門的住宿場所。
出行后,2周內仍需預防蚊蟲叮咬,若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或皮疹癥狀,請及時就醫,并說明旅行時間和地點,以盡快得到診治,并及早實施防蚊隔離、避免傳染給家人和朋友。
本文綜合自:上海疾控、央視新聞、 上觀·文匯、 瀟湘晨報、都市快報、 順德區衛生健康局等
微信編輯:皮小姐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