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相信現實世界的微觀結構中蘊含著神的意圖,相信理性、神性、精神和自由完全可與冷酷的物理法則相調和。伏爾泰頗不以為然,覺得這是對痛苦和死亡的盲目否認,他在《老實人》(1759)里塑造了邦葛羅斯博士,狠狠嘲笑了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和神的仁慈。
今天的人們已經不讀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了。而他是位“曠世奇才”:發明了微積分,構想出現代計算機,涉獵多個領域并幾乎都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外,還提出“現存世界是上帝所能創造的最好世界”這一著名論斷。近日,德國思想史家邁克爾·肯佩的《所有可能的世界里最好的世界:萊布尼茨的關鍵七天》(2022)英譯本出版。對于多面手傳主,傳記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取了他生命中的七個瞬間,為這位遙遠人物注入生命力,由此揭示他對現代世界的貢獻。
1675年10月29日,我們發現萊布尼茨在巴黎的床上,在海量筆記中孜孜不倦工作,于紙上寫下積分符號——他的微積分的基礎。1696年8月13日,在漢諾威的海倫豪森宮,他與聰明的選帝侯夫人索菲亞辯論。1703年4月17日,他在柏林寫信,報告一位住在中國的耶穌會教士發現了如何使用他的二進制系統破譯中國古老的文字體系。1714年8月的一天,萊布尼茨一邊品嘗維也納咖啡,一邊在本體論、生物學和數學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系。萊布尼茨有專論、散文、書信和大量未出版的檔案,卻沒有一部巨著。狄德羅曾感嘆如果萊布尼茨的思想“能像柏拉圖那樣表達出來”,影響將不遑多讓。
萊布尼茨早年以古人為師,但他反對將“古代”哲學與“現代”哲學對立起來,并試圖調和二者。獲得博士學位后,他開始服務于美因茨選帝侯,其間創作了邏輯學、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作品。在巴黎的四年,他接觸到笛卡爾哲學和帕斯卡爾數學,遇到了馬勒伯朗士和斯賓諾莎。他是啟蒙運動早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1673年,美因茨選帝侯去世,萊布尼茨受雇于漢諾威選帝侯,并在那里度過余生。這位哲學家兼任了國家顧問和宮廷歷史學家。他的工作量大得驚人。他與1000多位同仁通信,撰述的主題包含宗教(《神正論》,1710)、認識論(《人類理解新論》,1704)和本體論(《單子論》,1714)等。萊布尼茨是個系統構建者,他“洗劫”了不同的哲學傳統,加入自己的創新。他接受了新科學的“機械化”宇宙,認定數學是這個宇宙的語言。但與霍布斯和斯賓諾莎不同的是,他并不信仰純粹的唯物主義和決定論,因此構造出有別于物質原子的“單子”,每個單子都擁有感知物質。他認為現實并不存在于被感知的物質中,而是存在于感知者的頭腦中。有趣的是,多變的萊布尼茨同時也是未來學家和技術專家。是他提出了現代運河的構想,還有潛水艇和導航機器人。作者肯佩說,萊布尼茨很容易受到“進步的興奮”的影響,不斷地在計劃、在預言。
萊布尼茨的只言片紙
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茨圖書館藏
肯佩巧妙介紹了萊布尼茨發展無窮小微積分的方法和符號,我們今天這個工程化、量化的世界即以此為基礎。用無限小的數值進行運算、用公式來表達以前需要幾何圖解的運算——這絕對是令人目眩的突破,也由此激發了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和對人類理性的信心。萊布尼茨渴望用符號來表達人類的知識,然后將“組合分析”應用于所有科學。“不要再爭論了,讓我們計算吧:Calculemus!”對萊布尼茨來說,數學提供了一把通往人類靈魂和上帝思想的鑰匙。他相信上帝的創造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理性的。世界是一個完美存在的創造物,它只能達到“最佳可能”的狀態。萊布尼茨“神正論”的關鍵在于創造的對稱性。有最壞,才有所謂最好;有丑才有美;有不和諧者,才會有和諧。最好的世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優化的。這些論調看上去對苦難漠不關心。但肯佩認為,更“務實”地來看,他是希望增強人類的樂觀主義,同時也增強我們努力改善、進步的決心。最好的世界需要我們努力去實現,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現實。萊布尼茨要求“人類參與到追求完美的工作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