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搬大慶半年,頭回下火車就被“鐵人”雕像撞了個滿懷。廣場上王進喜舉著鉆機的雕塑,比想象中還高。本想找個“養老天堂”,結果像掉進了“石油歷史罐兒”。
街角路燈桿掛著“會戰年代老照片”,菜市場大媽聊的是“當年打井有多苦”。
這兒的石油味兒,不是機器轟鳴的吵,是刻在墻根兒、滲進日子里的“拼”。翻政府資料才知道,油田含油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探明儲量64億噸。采了60多年,原油還能穩在3000萬噸,采收率50%比國外高十多個點。
“三個第一”的油田奇跡,真不是吹的。
可最讓我意外的,是這“硬核油城”藏著的軟乎勁兒。搬來第三天,對門大娘拎著二斤土豆來敲門:“整點酸菜燉大鵝不?
”小區廣場白天有廣場舞,晚上有“老會戰”講當年住帳篷打井的故事。頭回見小區廣場擺著“石油會戰老照片展”,心想:這養老地兒咋比上班還“硬核”?
可沒倆月就真香——晨練時聽大爺講當年住帳篷打井,比聽評書還帶勁。大慶人嘴里的“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是口號,是刻進骨頭里的理兒。
樓下小年輕在石化廠上班,說加班時想想王進喜冰天雪地打井,累也咬牙挺。這精神頭,比東北冬天的熱炕頭還暖人。
再看城市風貌,抽油機在田野里“點頭”,轉頭就是高樓和濕地公園。747萬畝濕地、217個湖泊,夏天遛彎兒能聞著蘆葦香,冬天冰面能滑出溜兒。
城區綠化覆蓋率44%,人均公園綠地15.
4平米,比南方不少城市還“綠”。
誰說工業城就該灰頭土臉?大慶偏要“油化之都”和“百湖之城”兩頭占。
產業也不“一根筋”,除了油氣,還有新能源、汽車制造這些新玩意兒。沃爾沃汽車產了50萬輛,吉利醇氫車剛下線,可再生能源裝機全省第一。老工業基地轉型,大慶走得挺穩當。
社區里大爺說:“咱這兒以前就靠油,現在‘1357’產業體系,日子更瓷實。
”2024年招商引資595億,重點項目投資562億,這數據看著就踏實。最難得的是,這么多變化里,“鐵人精神”沒丟。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三代鐵人”的故事,年輕人比我們記得還熟。
有回跟孫子視頻,他說學校組織“學鐵人”活動,回家非讓我講打井故事。這精神傳下去,比啥都強。有人問:大慶適合養老不?
我想說,它不是傳統“養老天堂”,沒那么多花里胡哨。
但這兒有實在的熱情,有能讓人提氣的精神,有工業與自然的平衡。退休半年,最大的感受是:住這兒,心不空。
想知道東北油城養老啥滋味?
點個關注,下回嘮嘮冬天咋在百湖邊上滑冰!
個人體驗僅供參考,具體還得您親自來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