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更名為“貓耳山遺址”。窯群位于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仙陽村、仙南村及坑沿村等地。南距浦城縣城約12千米,東北距仙陽鎮約1千米,西北距下洋村約250米。遺跡遺物分布于貓耳山及其周圍山丘上,面積超100萬平方米。
2005年9月,京臺高速公路浦城段開工,福建博物院、南平市博物館及浦城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公路沿線所涉及的古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至2006年底,共揭露面積2250平方米,發現商代早期陶窯9座、新石器時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遺跡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遺物。發掘表明遺址內存在窯爐區、墓葬區和居民生活區等三大不同功能區。
窯爐區發現的9座陶窯中,1座為圓形窯,6座為橢圓形窯,2座為斜坡式長條形窯,俗稱龍窯。龍窯分別長5.56米和5.38米,坡度4°~10°之間。橢圓形窯結構相似,大小不一,窯爐結構分火膛、分焰柱和窯室前后部分,窯前多發現有窯前工作面,3號窯和5號窯火膛僅有1層燒結層,2號窯、6號窯、7號窯均有2—5層燒結層,其中2號窯室后部仍保留部分拱形窯頂。此次發現的6座橢圓形窯和1座圓形窯室后側均未發現煙囪等設施,應屬于升焰窯。2座長條形窯應屬平焰窯,長條形窯8號窯尾仍存拱形窯頂和平面呈長方形的煙囪,被專家譽為 “中華第一煙囪”。貓耳弄山商代龍窯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龍窯結構相似,而時代比李家山龍窯早,兩條龍窯尾部均未發現擋火墻,與李家山早期龍窯一樣未發現墊具等窯具,可知4號窯和8號窯均屬早期龍窯類型,距今3600—3900年,屬于龍窯的維形,具有一定原始性,為同類窯爐中時代最早。窯址內出土的陶器以施黑衣的印紋硬陶為主,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與周圍墓葬及居址灰坑中出土的陶器一致,同閩北各地商代遺址出土物相似。這種施黑衣的印紋硬陶在閩、浙、贛三省周邊地帶,以及上海地區很多遺址都有廣泛發現,但此前均未發現相關產地,直至貓耳弄山商代窯群的發現,因此對于探索我國南方地區窯業技術的發展和黑衣陶、原始瓷的產地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窯群內發現的圓形、橢圓形及斜坡式長條形陶窯,保存好,數量多,分布集中,其間存在疊壓、打破關系,且長條形窯還保留部分拱形窯頂和煙囪,這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我國南方早期窯爐,特別是龍窯的起源、結構和發展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上圖為浦城大口窯青白瓷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熊文杰在介紹浦城大口窯的歷史
上圖為浦城大口窯青白瓷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熊文慧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
熊文杰浦城青白瓷作品
來源 | 綜合中共浦城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浦城新聞
編審 | 華陽
終審 | 楊曉華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