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會戰的時候,薛岳一開始還是陳誠第九戰區下第一兵團司令指揮官。由于在九江戰役中作為第二兵團司令的粵軍名宿張發奎違背蔣介石的命令擅自帶領部隊從九江撤退而被老蔣直接免除了職務,第二兵團的部隊合并給第一兵團指揮,薛岳實際上已經成為第九戰區最大的兵頭。后來由于陳誠職務太多分身乏術,也就讓薛岳當了第九戰區的司令長官,但是臨走安排自己土木系的二號人物羅卓英成為他的副手。
陳誠的人事布局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后,陳誠在重慶黃山官邸向蔣介石匯報戰況時,特意將薛岳的作戰總結放在最上面。
陳誠明白,此時的第九戰區橫跨湘鄂贛三省,既是保衛陪都重慶的屏障,也是中央軍與地方派系博弈的關鍵所在,而此時最適合第九戰區的就是薛岳。
"委座,薛伯陵雖非黃埔嫡系,但指揮風格潑辣敢戰。"陳誠面對蔣介石坦言道,"若以中央軍信得過的將領為副手,既能發揮薛伯陵其戰術特長,又可確保戰區政令統一。"
陳誠這番話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布局,在當時第九戰區下轄粵軍、川軍、中央軍等多支部隊,薛岳的從軍背景和資歷雖能協調地方勢力,但是為了避免其勢大也需要中央軍嫡系作為制衡。
陳誠說的話蔣介石深以為然,于是在陳誠的保薦下,薛岳于1939年10月正式接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與此同時,羅卓英被任命為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
羅卓英作為土木系"四大金剛"之一的將領,不僅是陳誠在保定軍校的同學,更在一系列會戰中展現出出色的協調能力。
陳誠在給蔣介石的密電中寫道:"羅尤青可補薛伯陵之短,其在中央軍的資歷足以鎮撫各軍。"很顯然,在陳城的眼中,羅卓英是他在第九戰區的架海紫金梁。
羅卓英的能力
薛岳其實一個眼光非常高的人,羅卓英能夠在他手中當副手足夠說明他本身是相當優秀的。
在1940年3月的高安戰役中,羅卓英穩扎穩打,硬是面對不可一世的日軍精銳師團打了個毫無爭議的大勝仗,這也讓薛岳對其刮目相看。
作為和日軍僵持的關鍵之地,第九戰區每月需消耗軍糧120萬擔,其中70%依賴中央配發。
羅卓英利用土木系在軍政部的關系,為薛岳籌備糧餉,爭取到額外的美械裝備。
1941年上高戰役期間,當薛岳抱怨第74軍彈藥不足時,羅卓英連夜致電軍政部次長錢大鈞:"委座明令嘉獎上高會戰,若此時斷糧少彈,恐寒前線將士之心。"
于是在羅卓英的再三請求下,次日清晨,滿載彈藥的車隊便從衡陽兵站出發,解了燃眉之急。
當然陳誠之所以把羅卓英放在第九戰區,就是要他還承擔"監軍"的責任。
1940年5月,陳誠暗中囑咐羅卓英:"薛伯陵近日頻繁與粵軍舊部聯絡,須密切注意其動向。"面對這種懷疑,羅卓英回電時措辭謹慎:"伯陵兄專注戰事,暫無異常。"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當薛岳違抗蔣介石的撤退命令,堅持固守長沙時,羅卓英一面為其爭取物資支持,一面將薛岳的決心轉達給重慶:"伯陵兄愿以死報國,懇請委座信任。"
可以說羅卓英在第九戰區成為了薛岳和上級、下級的潤滑劑,后來薛岳在第九戰區名存實亡,也和羅卓英的離開不無關系。
風云動,龍虎際會
在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薛岳在株洲指揮所拍案痛斥情報處長:"日軍第6師團動向不明,你們情報處是吃干飯的?"
而此時羅卓英適時遞上一份破譯的日軍電報:"伯陵兄,第6師團已向汨羅江下游移動,第4軍歐震部需加強警戒。"
羅卓英和薛岳這種剛柔并濟的配合,在戰役中演化成獨特的指揮模式,薛岳負責宏觀制定戰略方向,而羅卓英則細致把控戰術執行。
薛岳的粵軍出身使其在湘贛地方勢力中頗具威望,而羅卓英的土木系身份確保中央軍嫡系部隊的服從。
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追擊階段,當川軍第20軍楊漢域部因補給而追擊不力時,薛岳直接拍了桌子:"楊副司令的部隊若再拖延,我就槍斃他的師長!"
面對如此暴怒的薛岳,羅卓英卻悄悄調撥中央軍的糧彈給川軍,同時告誡楊漢域:"伯陵兄的脾氣你是知道的,再拖下去,誰也保不住你。"也正是羅卓英的調和手段,第九戰區才能屢屢取得勝績。
可以說前三次長沙會戰中第九戰區的人員配置是陳誠的得意之作,他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薛伯陵是戰術天才,但是他也需要羅尤青的行政手腕來實現,此二人組合,實為抗戰中期第九戰區之柱石。"
而薛岳晚年在臺灣接受采訪時,罕見地對羅卓英作出中肯評價:"尤青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堅持,什么時候該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