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有兩大陣營,一個是包括美國、西歐、日本在內的西方陣營,另一個是以中國、俄羅斯、伊朗在內的“反西方”陣營。面對美國的壓力,近幾十年來中俄伊抱團取暖,互成掎角之勢,在亞歐大陸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
“中俄伊”鐵三角架構:
事實上,中國和俄羅斯、俄羅斯和伊朗之間都有地緣矛盾,這三個國家之所以抱團取暖,更多是因為相同的反美訴求。“中俄伊”鐵三角的出現,使美國不敢輕易單獨對其中任意一國開戰。舉個例子,假如美國進攻伊朗,那必然會陷入戰爭泥潭,給中國和俄羅斯提供寶貴的戰略窗口期,中國大陸可以利用這個窗口期收復臺灣,亦或是大力發展經濟,就像01年-08年那樣。如果美國單獨與中國作戰,則會給俄羅斯和伊朗提供百年一遇的崛起機會,俄羅斯會趁機整合東歐,伊朗則會嘗試統一中東。即便美國能慘勝,戰后也將面臨兩個更強大的威脅。
對我國來說,世界上還有五個國家能在對抗美國的時候提供幫助,分別是朝鮮、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白俄羅斯、敘利亞。這五個國家有很強的反美意愿、跟中俄關系較好、戰略位置很重要,因此也是“中俄伊”鐵三角的補充,使這一體系保持穩固。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然跟中國關系不錯,但中巴友誼是建立在印度的威脅之上,巴基斯坦跟美國關系也不差。如果中美對抗,巴基斯坦大概率保持中立。
古巴、委內瑞拉雖然反美,但二者位于美洲,被美國牢牢控制。除非有一天我國能把導彈部署到古巴,否則其戰略價值非常有限。
沙特雖然跟我國走近,但沙特本身并不反美。沙特跟美國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油價和政治領域,沙特更多是想以投靠中國為要挾,從美國那里獲取好處。
至于非洲國家,它們只想要錢。當中國能給這些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的時候,它們會表現得異常友好;可一旦這種經濟援助中斷的時候,它們只會翻臉不認人。
因此在面對美國的時候,世界上真正能為我國提供幫助的國家,只有七個:俄羅斯、伊朗、朝鮮、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白俄羅斯。其它國家大多都是墻頭草,誰贏幫誰。
對美國來說,如果想在外交上遏制中國崛起,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拆散/破壞“中俄伊”鐵三角,并分化/打垮所有反美親華的國家。正因如此,塞爾維亞成了美國的下一個目標。
“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導火索:
在近現代史上,塞爾維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巴爾干地區民族和宗教形勢一直很復雜,歷來有“歐洲火藥桶”之稱。一戰的導火索,就是因為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矛盾引發的“薩拉熱窩”事件才被點燃的。塞爾維亞雖然人口較少,但戰斗力非常強,曾一度牽制住奧匈帝國三分之一的軍隊,表現遠在意大利之上。
南斯拉夫的分裂:
對很多人來說,塞爾維亞可能略顯陌生,相比之下南斯拉夫的知名度會更高些。南斯拉夫的主體正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民族占南斯拉夫總人口36%,比占比第二的克羅地亞人多了一倍,南斯拉夫的首都也位于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在冷戰時期,憑借自身的勤勞奮斗,南斯拉夫一度建設成發達的工業國,人均收入甚至在蘇聯之上。南斯拉夫的電影《橋》曾是老一輩人的集體回憶。
1999年,被北約空襲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對我國來說,塞爾維亞也是一個傷心之地。世界上曾經有一個叫南聯盟的國家,是塞爾維亞與黑山聯合組建,其中塞族人占94%。1999年,美國為了打擊歐元,特意策動南聯盟境內的科索沃獨立。北約軍隊對南聯盟發起無差別轟炸,即便是民用設施也未能幸免于難。不僅如此,美軍還專程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投擲炸彈,造成三人死亡、數十人受傷,舉國嘩然。
因為科索沃戰爭,南聯盟及其繼承者塞爾維亞,與美國結下了深仇大恨。在其后的日子里,塞爾維亞與中俄保持良好關系,共同抵制美國霸權。
科索沃戰爭使中國和塞爾維亞結下了共患難的友誼:
對我國來說,塞爾維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因為塞爾維亞是除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外,歐洲唯一真正對華友好的國家。塞爾維亞曾經也是社會主義體制,也遭受過美國霸權威脅,中國面臨臺灣分裂之苦,塞爾維亞面臨科索沃獨立之痛,中塞兩國在追求領土主權完整方面有相同的訴求,兩國擁有共患難的情誼。因此塞爾維亞在臺灣、西藏、新疆問題上一直支持中國立場,中國也一直不承認科索沃獨立。
北約入侵南聯盟:
美國1999年發動科索沃戰爭,把南聯盟炸得稀巴爛,使其國民經濟倒退十年,并制造了上百萬難民。不僅如此,在之后的日子里,美國不斷策動南聯盟分裂。終于在2006年使黑山共和國成功獨立出來,曾經的南斯拉夫僅剩塞爾維亞這根獨苗。
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后,塞爾維亞力挺俄羅斯,拒絕加入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行列。塞爾維亞公開闡述支持俄羅斯的理由:“既然北約認為科索沃公投合法,以民族自決的原則讓科索沃獨立。那為什么北約不承認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合法,為什么反對克里米亞以民族自決的形勢加入俄羅斯?這不是雙標嗎?”塞爾維亞的觀點在西方世界捅了馬蜂窩,遭到強烈批評。
如果僅僅是跟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塞爾維亞還不至于被美國視為眼中釘。歷史上塞-俄關系一直很不錯,一戰和二戰蘇俄都是塞爾維亞的支持者,科索沃戰爭時期俄羅斯也對塞爾維亞提供過幫助。對美國來說,塞爾維亞最大的錯誤,就是跟中國走得太近。
今年4月,我國通過“運-20”向塞爾維亞提供防空武器:
今年4月,按照中塞武器購買協議,我國動用6架“運-20”大型運輸機,在三天的時間內橫跨8000公里,向塞爾維亞提供“FK-3防空系統”(紅旗-22外貿版)。這是我國第一次超遠距離運送軍事物資,展示了戰略空運的能力。這在美國國內炸了鍋,美國聲稱中方這一行為是“在歐洲展示武力,破壞巴爾干地區和平。”美國公開警告,如果塞爾維亞繼續保持與中國軍事聯系,會“加劇”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局勢的緊張。
對美國來說,中國才是其最大競爭對手。如果塞爾維亞只是支持俄羅斯,那估計美國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塞爾維亞想跟中國也保持良好關系,并讓中國的運輸機把武器賣到歐洲,那美國就不能忍了。因此今年4月之后,本來已經平息十多年的科索沃局勢逐漸發酵。
今年5月,西方要求塞爾維亞承認科索沃獨立,科索沃“總理”高調訪美,對塞爾維亞發出挑釁。
7月,科索沃當局計劃吊銷塞爾維亞人身份證和車牌,西方對科索沃的行為表示贊賞。
8月,科索沃特種部隊闖入塞族人村落,雙方發生交火。
9月,塞爾維亞向西方呼吁,表示愿意與科索沃和談,并做出妥協讓步。
11月,塞爾維亞和科索沃談判破裂,北約聲明已做好軍事介入準備,塞爾維亞國防軍進行戒備狀態。
12月初,居住在科索沃境內的塞爾維亞民眾舉行抗議,并反對西方拱火,遭到科索沃當局強行鎮壓,期間發生流血事件。
12月中旬,科索沃簽署加入歐盟申請書,并計劃加入北約。
12月下旬,塞爾維亞宣布特種部隊擴軍,并要求軍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科索沃關閉與塞爾維亞主要過境點,北約對塞爾維亞發出強硬通牒。
縱觀本輪塞爾維亞局勢,本質上是西方率先挑起,借科索沃吊銷塞爾維亞車牌這一事件對塞當局不斷施壓。其手法和套路跟去年美國挑起俄烏沖突一模一樣。都是不斷踩紅線、逼迫你打第一槍,然后把發動戰爭的罪名扣在你頭上,以此為由對你發動嚴厲制裁。塞爾維亞體量遠小于北約,沒有動力主動制造爭端,盡管其已經做最大努力妥協退讓,但西方依舊步步緊逼,這次沖突從最開始就是西方給塞爾維亞設下的圈套。
塞爾維亞地形:
塞爾維亞北邊是平原,南邊是山脈。對塞爾維亞來說,科索沃雖然面積很小,但卻是其南部屏障,一旦丟失的話,會使其門戶打開,淪為易攻難守之地,國防壓力倍增。而且科索沃本身有大量塞族人定居,一旦放棄的話,塞國民眾必然不答應,會危及塞爾維亞政府合法性。因此塞爾維亞在科索沃問題上很難退讓。
塞爾維亞一直嘗試加入歐盟,按照西方的要求建立了民主體制,政治上三權分立,總統是靠人民一人一票選出來,按理來說跟西方沒有意識形態沖突。但其最大的罪孽,就是跟中俄關系太好,塞爾維亞位于歐洲腹地,地理位置太過重要。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跟中俄走近的塞爾維亞是西方所不能容忍的,這也是為什么美國要專門針對塞爾維亞的原因。
塞爾維亞被北約四面包圍:
從地緣的角度,塞爾維亞被北約四面包圍,一旦與北約發生軍事沖突,恐怕兇多吉少。俄羅斯目前深陷烏克蘭戰爭泥潭,中國又鞭長莫及,均無法對塞爾維亞提供有效支援。一旦戰爭打響,北約可以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波黑、科索沃等多個方向同時對塞爾維亞發動軍事打擊。塞爾維亞體量很小,全國軍隊人數僅2.5萬人,首都附近無險可守,很難形成有效抵抗。
但如果塞爾維亞選擇忍讓,默認科索沃實質性獨立的行為,不僅日后外交上會更加被動,更容易被西方拿捏,加速科索沃加入歐盟/北約的進程。其內部也會形成動亂,總統武契奇會被民眾視為喪權辱國,政府信譽破產,權威一落千丈。因此對塞爾維亞來說,目前可以說是進退兩難。與北約發生沖突,自然是沒有勝算;但如果妥協退讓,那外交和內政會陷入危機。
如此一來,美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無論塞爾維亞如何選擇,其國力都會被削弱。如果能趁此機會把塞爾維亞搞亂的話,說不定還有策動其國內顏色革命的可能,扶持塞爾維亞反對派上臺,以加入歐盟為誘餌使其疏遠中俄。這樣的話我國將會喪失在歐洲的重要盟友,使我國在歐洲的影響力進一步降低,以后歐洲可再沒人幫我們說話了。
而且也要認識到,這次美國煽動科索沃局勢,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報復4月塞爾維亞以空運的方式接收我國防空武器。很明顯,這就是沖著中俄來的,因此我們這次應該堅定站在塞爾維亞這邊。如果塞爾維亞被打垮,那我國不僅會喪失重要盟友,也會導致其它國家不敢再向我國購買武器。
塞爾維亞局勢可能只是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張,近期來看,國際形勢不容樂觀。
12月美國通過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納入一部分《臺灣政策法案》的內容。美方將向臺灣提供1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射程300公里的“海馬斯”戰術導彈系統、“魚叉”反艦導彈等遠距離殺傷性武器,攻擊范圍可覆蓋福建沿海。
9月以來俄羅斯對“巴赫穆特”進行反攻,以期望能提振士氣,但如今來看反攻已陷入失敗,俄軍未能攻克這一地區。在開戰之前俄羅斯有1500萬枚炮彈庫存,如今已經消耗超過1100萬枚炮彈,彈藥庫存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今年歐洲出現了罕見的“暖冬”,冬季平均氣溫遠超往年水平,歐盟天然氣缺口不大,這意味著俄羅斯原寄希望于“冷冬”來迫使歐盟和談的可能性破產。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進一步上升,前幾日澤連斯基訪美,美國一口氣烏克蘭批了450億美元援助,歐盟則答應向烏克蘭提供180億歐元援助,這筆錢加起來已經超過俄羅斯一年的軍費。明年來看,俄軍壓力只會更大。
近幾個月,伊朗國內出現大規模抗議,有觸發“顏色革命”的風險。伊朗局勢惡化,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境外勢力煽動的原因。在西方持續制裁下,伊朗經濟每況愈下,社會失業率很高,很多民眾對此不滿,因此這次伊朗女性案件成了民眾抗議的導火索。當然了,俗話說打鐵還得靠自身硬,伊朗政府最開始的時候無視民眾訴求,強行鎮壓也是局勢升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伊朗長期依賴中俄的經濟輸血,如今俄羅斯深陷烏克蘭局勢,對伊朗的援助力度大幅下降,這使伊朗政府失去了重要的外匯來源。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后,為了幫助俄羅斯,伊朗一直拒絕跟美國簽署《伊核協議》,放棄了石油出口這一重要來源,還向俄羅斯提供軍用無人機。因此近期伊朗也遭到歐美瘋狂制裁,內部壓力急劇上升。
今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包括哈薩克斯坦等中俄傳統盟友都在跟西方走近。哈薩克斯坦改總統制為議會制,按照西方要求變更體制。哈薩克斯坦在外交上也明顯向西方靠近,并提高了俄羅斯石油過境費。另一方面,白俄羅斯雖然尚未完全倒向西方,但也在積極與西方接觸,謀求與西方緩和關系。
12月中印在藏南地區發生武力沖突,這是雙方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以來最大沖突。此次印度主動向中國挑釁,主要是為了向美國遞交反華的“投名狀”,在此之前印度甚至主動邀請美軍到中印邊境舉行聯合軍演。今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初,印度曾一度在美俄之間保持“中立”,向俄羅斯購買打折石油。但隨著俄軍進展不順,有輸掉戰爭的可能,印度開始疏遠與俄羅斯關系,不僅取消了印俄峰會,還在公開場合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可以說,印度外交已經越來越向西方傾斜。
今年以來全球地緣形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這一切的起因在于俄烏戰爭持久化。隨著俄軍進展越來越不順利,深陷戰爭泥潭的俄羅斯國力受到嚴重削弱,這帶來嚴重后果:
1、離開俄羅斯的支援,伊朗國內壓力越來越大,有“顏色革命”的風險;
2、失去俄羅斯和伊朗的幫助,敘利亞垮臺也只是時間問題,中東會完全被西方掌控;
3、眼見俄羅斯境況不妙,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都在尋求倒向西方的機會。如果西方愿意收留的話,它們隨時會跳車;
4、在俄羅斯強盛的時候,塞爾維亞國防安全尚能得到保障。但在俄羅斯自顧不暇的時候,塞爾維亞面對北約的威脅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任人宰割;
5、俄羅斯的傳統盟友印度,在俄羅斯落入下風的時候,果斷疏遠與俄羅斯的關系。為了獲取西方的支持,印度對華越來越強硬,中印關系急轉直下。
當下來看,亞歐大陸反美親中的國家:俄羅斯、伊朗、朝鮮、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敘利亞、塞爾維亞。除了朝鮮之外,其余要么被削弱,要么有倒戈風險。延續了幾十年的“中俄伊”鐵三角有被西方破解的可能,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外部環境不容樂觀,應高度重視潛在的地緣風險。
如果再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會發現未來幾年我國的外部壓力并不低。
先拿美國來說,今年11月中期選舉,共和黨可謂慘敗,不僅沒能形成紅潮,在參議院的席位反而變少了。這也反映出一個事實——特朗普的影響力在下降。按理來說拜登內政干得那么差,美國又面臨幾十年一遇的通脹,共和黨應該很受選民歡迎才對。但共和黨的一大劣勢在于內部分裂太嚴重,挺川派和反川派互相內斗,在扯皮過程中使共和黨無法形成合力,以致于中期選舉大敗而歸。
這意味著2024年美國大選共和黨依然有可能輸掉。我們知道大部分共和黨選民都支持川普,大部分民主黨選民都討厭川普。如果川普參選,憑借他在黨內的支持率,他一定能通過初選,但這勢必會激起更多的民主黨選民在終選的時候站出來投票,屆時拜登可以輕易“躺贏”。如果共和黨不提名川普參選,那以川普的性格,他可能會通過另立黨派的方式參加總統選舉,這將分流大量選票,屆時共和黨依然會輸。
因此2024年美國大選大概率是民主黨繼續執政,再干四年。這意味著寄希望于川普上臺,然后把拜登的外交政策推翻重來是不太可能的了。拜登的外交政策應該會得到延續,無論是他的援烏反俄,還是在臺灣問題上對華極限施壓,以及聯合盟友圍堵中俄,都是非常有威脅的殺招。未來六年,美國內部可能相對穩定,指望它內部出現動亂也不太可能,它可以全力對付中國。
2024年臺灣省也有選舉,按照現在的趨勢,以國民黨拙劣的斗爭水平,大概率還是會輸給民進黨。這意味著寄希望于國民黨上臺,然后重新修復兩岸關系也變得不太可能。民進黨作為臺灣本土政黨,一直打著“反中親美”的旗號,未來臺海局勢難有緩和空間。
更值得重視的風險是印度。
2022年前三季度各經濟體GDP增速:
印度
7.7%
中國
3.0%
美國
2.5%
德國
2.2%
日本
1.4%
俄羅斯
-1.6%
如果問2022年哪個國家經濟一枝獨秀,那應該是印度。今年前三季度,印度GDP增速達到7.7%,增速是中國的兩倍多,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2022年印度經濟總量預計會突破3.5萬億美元,達到2007年中國的水平。與以往不同,如今的印度讓人刮目相看,不僅大搞基建,使全國到處都是工地,外貿訂單也排到了明年,經濟景氣程度超過疫情前。印度也是俄烏戰爭和中美對抗的最大受益者,今年開戰之初印度憑借左右逢源的外交手段向俄羅斯購買打折石油,節省了大量外匯成本。印度也利用中美關系惡化的機會,大搞招商引資政策,一批批印度官員在全球各地奔波,鼓勵西方資本從中國向印度轉移,印度的紡織、鋼鐵、化工、汽車等行業均迎來飛速發展。
2024年印度也要迎來大選,按照現在的趨勢,人民黨應該能繼續執政。人民黨在經濟政策上學習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驗,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制造業,到處修基建,激發市場活力。因此人民黨的莫迪上臺以來,除了疫情年份之外大部分時期印度GDP增速均維持在6%以上,高于我國同期水平。
印度的“人口紅利”優勢越來越明顯:
相比我國,印度雖然政策效率較低、基建水平落后,但印度的人口結構卻比我國更合理。我國自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撫養比快速下降,很多夫妻在只帶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可以騰出大部分時間用于工作。1980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人口紅利顯著,這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關鍵,也使經濟維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而同時期印度人均生育率非常高,以致于人口撫養比也很高,明顯拖累經濟增長。
但2010年以來,中印人口結構出現逆轉,中國老齡化、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印度隨著生育率回歸合理水平,年輕人占比越來越高。這是印度GDP增速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中國GDP增速的重要原因。按照現有趨勢來看,預計到2025年印度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將超過中國,進入人口紅利階段。
當前印度有將近一半的人口處于25歲以下,中國僅四分之一的人口處于25歲以下,這意味著未來幾十年印度的人口紅利是非常可怕的。只要它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基建,鼓勵市場化運轉,那印度GDP有可能在5年內超過日本和德國,躍居世界第三。并在20年內超過歐盟,成為全球經濟重要一極。
對我國來說,印度經濟崛起并不是好事,這意味著我國既要在東面跟美國競爭,又要在西面跟印度對抗。而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很難再發揮牽制印度的作用。未來如果想對抗印度,我國恐怕得親自下場才行,整個西部地區的國防壓力在上升。
因此對我們來說,時間是很緊迫的。試想一下,如果俄烏戰爭最終以俄羅斯戰敗而告終,塞爾維亞、伊朗、敘利亞估計也難獨善其身,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則有倒向西方或者爆發“顏色革命”的可能。到那個時候,亞歐大陸可能只有朝鮮還站在我們這邊,但我國將要面對的,是世界霸主美國、有歷史矛盾的日韓、國力蒸蒸日上的印度。未來十幾年,地緣安全可能會是我國面臨的最大隱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