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江
山西霍州署衙儀門
1
聽人說中國官府衙門建筑有“四大代表”之作,它們分別是北京的故宮、保定的直隸總督府、山西的霍州府衙、河南的內鄉縣衙。前兩者我都曾造訪過,而霍州府衙和內鄉縣衙卻未曾謀面,充其量也就算看過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辦公場所吧,州和縣政府的則沒有去過。以前也去過平遙古城中的縣衙,覺得已經很不錯了,但不知為何沒有列入這“四大”代表之中。這次來山西與朋友商量,決定借機走一趟。
霍州府衙,坐落在山西省霍州城的東大街上,據說始建于唐初,是全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市古代官府衙門。
古城的街道還算規整,署衙所處的位置屬市區中心,周圍商鋪林立,店家眾多。距署衙約三四百米處有一古色古香的鐘樓,聳立在十字街頭,那便是霍州鼓樓。走到近前,我發現這鼓樓是由青石青磚建造而成,底部呈十字拱形,下部可通行人車,上部為二層閣樓式建筑,采用十字歇山頂,算得上是典型的十字騎街鼓樓,其風格應為明代建筑。
看罷鼓樓,我們來到了霍州署衙前。大門前靜悄悄,一個人也沒有。看來還沒到上班時間,我們只好先圍繞著衙門前的牌坊轉轉。只見一座四柱沖天坊臨街而立,坊的正面題額上寫著“古霍名郡”,表明霍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左邊寫著“平理”,右邊寫著“保厘”,據此可知,這霍州古衙當年既負責一方的審案斷案,維護地方治安穩定,又負責收繳稅款,征納錢糧,可見責任重大。
牌坊后是一座高大的譙樓,如城門般屹立在那里,大門的上方鐫刻二字:“拱辰”。后來聽這里的工作人員說,此二字來自《論語》,意思是要執政者以德感人,這樣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順。”
2
工作人員來后,我們作為第一撥客人走進了霍州署衙。
穿過譙樓厚重的大門,是一片開闊的小廣場,這里是署衙的丹樨,是用來舉行社火活動的地方,也是古代體現官員與民眾“水乳交融”的地方。那些斑駁的青磚仿佛正在訴說著這里曾經有過的熱鬧場景。廣場后是一條長長的高出地面約80多公分的甬道,直直地抵向儀門。在甬道上建有一四柱三間坊,上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在這里我看到了“戒石碑”。看來在中國古代還是十分注重官員操守、修養的培育和教導的,除了日常管理考核外,許多官府衙門前都立有戒石碑,上刻銘文,以時刻警醒官員要恪守職責,最常見的就是霍州衙署戒石上刻的這樣幾段文字:“公生明,廉生威”,“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官府門前立戒石從何時起我沒有考證,據說是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的。北宋滅后蜀后,宋太宗下令刻石銘文,立于官府衙門前,用以提醒、警示官員。目前戒石上的文字為書法家黃庭堅手書。
在甬道右側堆放著一些殘碑,我無意間發現一塊碑上刻有一段文字:“督軍兼省長閻示:貪官污吏,劣紳土棍,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以手續,非除了他不可。署理霍縣知事姜靖敬刊。”這原來是山西省督軍閻錫山的訓話,看來這閻長官還算了解民情,知道這人世間還有一批“劣紳土棍”,這倒叫人有些吁噓了。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有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荀子提出過“公生明,偏生暗”,就在這山西霍州,明代有位學正,名叫曹端,也曾提出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些話成為后來政府教育官員的座右銘。
學正在明代是負責教育的,僅是一個九品官員,相當于現在的副科級干部,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可見霍州這地方人杰地靈。
繼續前行便到了儀門,門正中高懸著“霍州署”三個金字。有意思的是,大門兩側各有一尊雕像,左為秦瓊,右為尉遲恭,兩位守門人怒目圓睜,雙眉倒立,執兵披銳,站在門旁。要知道這霍州府衙可是當年唐代名將尉遲恭的辦公行轅,尉遲恭才是這個官府衙門里的真正主人,哪有讓主人在此看大門的道理?之所以在門旁立上這兩位的像,無非就是因為當年李世民在霍州一帶打仗時,曾在此住宿,睡夢中見兩個無頭人找他索命。后來秦瓊與尉遲恭為李世民所住的門口值班,李世民才睡得安穩,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李世民認為秦瓊與尉遲恭有鎮妖避邪的威風與能力,于是叫人將二人的圖像繪于門上,從此開創了中國貼門神的民風。每逢新年,家家戶戶都貼門神,以驅逐鬼魅,鎮宅避邪,求安寧吉祥。
山西霍州署衙大堂
3
霍州署衙的核心建筑是大堂。我站在寬大的月臺上端詳了半天這座被建筑大師梁思成稱為“滑稽絕倫”的建筑,只見它面闊五間,前面有一北方門斗狀的抱廈,后面才是大堂正殿。大堂的屋頂為歇山頂與卷棚頂相連接,造型別致、樸實。
入內細瞧,整座大堂采用的是減柱營造法建造的,所以大堂帥案前的空間顯得寬大明亮,只是這大堂里的裝飾既無描龍畫鳳,也無花草樓臺,除了那“光明正大”之類的匾額外,幾乎沒做任何裝飾性的修飾,甚至有些柱子都沒有做過什么打磨。倒是那門斗抱廈做了些修飾,給人的感覺就像一農夫懷抱著一麗裝少婦,叫人有點忍俊不禁。難怪梁思成稱其為滑稽絕倫。
大堂內的墻壁上鐫有石刻五方,其中一方是清光緒年間霍州知州直隸州事鐵嶺德生撰寫的《重修霍州大堂記》,記事內容無非是何時何人重修大堂之類,但其中有幾點引起了我的注意,石上除了刻有組織重修大堂的領導人姓名職務外,還刻有諸如:“泥匠張炳照、木匠段培祥、油匠劉灑樂、石匠杜春發”等。這顯然是一幅質量保證書,幾百年后仍可“追責”。
步出大堂,望望三晉的天空,輕輕地舒了一口氣,無官一身輕這話看來不假,不知當年坐在這大堂之上的尉遲恭,每天面對著“平理”“保厘”之事是何等心情?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