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代的兵制,它可以說跟唐代的相差不大。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天下,他參照唐代的府兵制,建立了明代的衛、所制度。在明代時期,中國大的兵區叫做衛,衛所類似于唐代的府;小的兵區叫做所。朱元璋曾說:“吾養兵百萬,要不廢百姓一粒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朱元璋創立的衛所兵制,是一種寓兵于農 ,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構思是吸取中國歷朝的屯田經驗得來。
當時明朝的兵區,設在一個府里的叫做所,連著兩個府的叫做衛。大約以5600人為一衛,一般每衛設左、右、中、前、后5個千戶所;1128人為一所;112人為百戶所,百戶所設總旗2個、小旗10個。這些衛所外統于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朝廷每次出兵打仗,就派一個將軍統帥衛所軍隊,這名將軍也被叫做總兵官。等到打完仗,軍隊回歸衛所,總兵官也就沒了兵權。平時衛所的軍人自己種田,自力更生,當然國家也不要他賦稅,這種制度與唐朝時期的府兵制如出一轍。
衛所的士兵主要來自軍戶(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這些軍戶在洪武21年朝廷編造黃冊之后確立。按照規定,軍戶為世襲,而且朝廷對這塊管理很嚴格,想要除籍非常困難,除非這戶人家絕后了、或者家中有人成為高官、又或是皇帝敕免,否則是無法除掉軍籍的。
這些軍戶都要出一丁男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家中的其他子弟稱作“馀丁”或“軍馀”。一般正軍赴衛所,這家軍戶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隨行,馀丁主要是協助正軍生活。當時,考慮到軍戶負擔沉重,所以朝廷一般會多給他們一些田地,而且家中的正軍、在營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都可以免除全部差役,以保障其生活。
明朝的軍丁一般會被分配到距離原籍地遙遠的地方,這是為了防止他們逃跑。然而帶來的弊端就是,長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給軍丁帶來不少的痛苦。
正軍服役于衛所,每一軍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他們一般都是帶著妻子、小孩一起生活。遇到行軍打仗時,朝廷會發給他們口糧、武器,衣裝則須軍丁自備。軍士在衛所,有些人負責守備,有些人屯田,人數比例不固定,按時輪流。一般負責屯田的人按時按量上交守備軍及官吏糧食,這樣就能讓朝廷達到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的目的。
衛所制度在明朝前期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讓明代建立了赫赫戰功,比如驅除元軍、恢復中原。然而,大明過了太久的太平日子,當初再好的制度也會慢慢變質。
嘉靖時期,朝廷公布兵籍,全國僅有兵士97萬。這些軍士之所以會逃亡,除生活上逐漸困苦,還跟其社會地位下降有關系。明初因還有戰事,所以朝廷也比較重視軍人,后來太平久了,軍人地位就大為降低。
然而嘉靖時期,帝國北方、東南邊患嚴重,苦于兵力短缺,朝廷開始實施募兵制
。募兵不同于衛所軍,他們相對自由,但也不世襲。然而募兵制破壞了衛所制度“兵帥分離”的局面,朝廷也就無法完全掌控軍隊,不得不將部分兵權下放于將領。
募兵制施行以后,明軍的戰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最為著名的莫過于東戚家軍、俞家軍、關寧騎兵等。這些職業軍人憑軍功可以拿賞金或升官實現階級躍遷,因此他們作戰勇敢、士氣旺盛。
然而,募兵制卻沒能一直走到最后,因為他太費錢了!一開始,朝廷供養這些募兵所需的軍餉規模并不龐大,但是到了后期,募兵費用也節節攀升,朝廷的財政卻日趨崩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