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9月1日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而今年的9月1日,又有很多學校再也開不了學!
從2001年到2020年,全國的小學校數從491273,減少到162601所。20年間,全國一共消失328672所小學,平均一年消失16433.6所,如果折算到每一天,在這20年時間里,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學。
9月1日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無數鄉村再也沒有學校了。
鄉村的凋零是從鄉村學校消失開始的。
這是一個十分樸素的道理!如果孩子連個上學的地方都沒有,你說還能留得住人嗎?
鄉村沒有了學校,鄉村教育還有明天嗎?鄉村振興還有希望嗎?其實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目的就是為了振興鄉村教育,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效果如何呢?
鄉村學校變“養豬場”,教室成“豬圈”!
20多年前,國家開展“普九”驗收工作,全國各地投資興建了許多漂亮的中小學校。前些年,國家開展“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驗收”工作,這又促使農村學校的硬件建設越來越漂亮。
城鄉學校之間的硬件差距越來越小,這是事實!
學校越來越漂亮,無數大學生變身鄉村教師,為鄉村學校提供了大量師資,按理說,鄉村教育應該會越來越好,但現實卻是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卻越拉越大。
對于城鄉教育之間差距越拉越大這件事,國家是知道了,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各地具體實施起來,往往是背道而馳!
教師“縣管校聘”、教師輪崗、集團化辦學,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可結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
教師“縣管校聘”和輪崗,主要是想讓城區優秀教師到鄉村薄弱學校任教,這些優秀教師起到傳、幫、帶作用,從而提升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具體操作的時候,城區學校為了自己的教育質量,不可能把真正的優秀教師派出去,教師“縣管校聘”的“三輪競聘”機制實際上就是末位淘汰,教學實效差或者學校領導不滿意的教師,成了“犧牲品”,讓這些老師到偏僻學校任教,他們是心甘情愿的嗎?效果會好嗎?
教師輪崗其實也是如此,優秀教師流動不了,被流動的教師不優秀,走得還是縣管校聘的老路!
沒有足夠誘人的條件,城區優秀教師很難主動要求到鄉村學校任教;即便有足夠誘人的條件,城區優秀教師要求主動到鄉村學校任教,你說他們學校的領導會不會人為設置障礙?
政策絕對是好政策,也具體實施起來,剛好適得其反,背道而馳。只能說“好經被念歪了”。
真正優秀的教師難以流動到鄉村學校,各地的教育部門每一年暑假還以“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為名,組織鄉村教師進城選調考試,把有5年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選調進城,目的是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制定這個政策的人是咋想的?
“劫富濟貧式”選調鄉村教師進城,只能使城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
新生人口減少、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村學校生源流失、鄉村學校教育質量差,讓鄉村學校的凋零成了不可逆轉的事實。
早先一些農村的村委會極力反對撤并本村的小學,畢竟讓孩子們過早寄宿代價太大,可近幾年一些地方出臺措施,撤并后的校舍可由村委會決定如何使用,于是村委會的積極性就高出不少。多重條件疊加,一些學校不得不變身“養豬場”,教室變成了“豬圈”。
鄉村教育還有明天嗎?
“我讀高中的時候,以前就讀的村小關停了,讀大學的時候,就讀的鎮上初中關停了。或者再過若干年,有我無數美好回憶的高中也將不復存在,畢竟生源減少是肉眼可見的”——一位網友的留言。
每個村小的關停就代表著附近幾個村子的落幕,沒有了孩子和年輕人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鄉村沒有學校,鄉村教育還有明天?鄉村還能振興?
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刷大白、搞個健身場地、整個民宿什么的,要看到本質問題,如果優質教育資源能到農村,讓農民不再為了孩子上學三代人擠進城里摸爬滾打,改革鄉鎮醫療條件,讓農村也能不出戶享受的城市醫療,結合鄉村條件適度引薦鄉鎮企業,讓年輕人不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走城鄉結合道路,把工商業散布到鄉鎮(特別是輕工業)讓農民閑時干工廠忙時做農業,不再背井離鄉都安居樂業,鄉村教育一定能美好明天,鄉村也一定能振興。
理想很美好,但實施起來談何容易!
時代的車輪,無情地滾滾向前,碾壓著正在經歷的人的記憶!當9月1日不僅代表新學期的開始,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結束,或許關于鄉村教育的歷史,只能在若干年后,留在泛黃的書本里,苦澀的文學作品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