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imir Stroozer|俄羅斯
文|若杉
在蛋糕店,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孩子買蛋糕。
媽媽問,你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說,巧克力。
媽媽說,巧克力太甜,不健康。
孩子說,要抹茶口味。
媽媽說,抹茶太苦,不好吃。
媽媽繼續問,你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不說話了。
媽媽急了,說,你這孩子,好好問你話,你怎么不說話。后面還有人排隊呢,你能不能快點。孩子說不出話,站在原地掉眼淚。
媽媽更加崩潰,好好地買個蛋糕,又沒打你,又沒罵你,你哭什么?。?/strong>
孩子哭得太厲害了。
看到這個場景,我既心疼孩子也心疼這個媽媽。
孩子活在看似有選擇實則沒選擇的狀態中。而媽媽,表達了控制欲卻不自知。
簡單的買蛋糕的場景,變成一場災難。
因為彼此都處在一種不自知的狀態。更談不上解決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分為三種:
一種是真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一種是真控制,這類家長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中,當然包括孩子。
最后一種是假尊重、真控制,父母了解一些育兒理解,知道尊重孩子的選擇很重要,但是,又克制不了本身的控制欲,所以,動作變形,互相難受。
前面說到帶孩子買蛋糕的媽媽,顯然屬于第三種。在我看來,假尊重、真控制的教養方式,比真控制,對孩子傷害更大。
就像在買蛋糕的場景里,孩子難受的一直哭,但是他既說不出:“我說了又有什么用,你也不聽我的。” 又不能真的對媽媽發火。
因為媽媽看起來真的有問他意見,而且媽媽真的是好意帶她來買蛋糕。
但是,一種隱隱的說不出的憋屈,就壓抑在內心。難受又說不出,也說不清。
他甚至會自我懷疑,媽媽對我挺好的,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或者是不是我要的太多了。
在咨詢中,很多不愛說話的來訪者,在成長中,都曾有一個這樣的養育者。
他們不是天生不愛說話,只是表達的觀點、態度、需求常常被打壓。
時間久了,對他的心理會產生兩種影響:
第一種:自卑。覺得自己的表達都是錯的,會羞于表達自己的聲音。
第二種:無力。覺得不管我說什么都沒有人聽,時間久了,就不怎么愛說話了。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有一種成長的錯覺,就是我的聲音是不重要的,不需要被聽到的。
時間久了,他便不愛說話了。
我一直覺得,沒有人天生不愛說話。
不過是,自己的表達一直不被支持,時間久了,便不說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自我意識,既然有意識,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表達這個媒介。
但是,當需求一直不被看見,內心的需求就會一而再再二三的壓抑。壓抑久了,人會有一種錯覺,我沒有需求,也沒有表達的必要。
這才是不愛說話的真相。
改變這種狀況,要從看見自己的需求開始,而看見需求這件事,對于習慣壓抑的伙伴來說,真的要給自己一些耐心,把塵封的需求一點點挖出來。
看見需求,才會有表達的可能。而表達,才有機會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被看見、被滿足,心靈才會得以滋養和綻放。
第二十二期寫作營正在招募中,用文字探索自我,給自己一個看到自己的機會。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